返回列表 發帖

在小行星製造撞擊坑 日隼鳥2號完成作業

7.4k 人追蹤
追蹤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東京5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探測機「隼鳥2號」今天再度挑戰世界創舉,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已透過撞擊裝置在小行星「龍宮」成功完成撞擊,目前看來成功製造人造撞擊坑的可能性很高。

隼鳥2號2月22日成功登陸龍宮,JAXA團隊認為,小行星上的岩石保留著太陽系46億年前誕生時的痕跡,可說是「時空膠囊」。隼鳥2號接下來將在夏天前再度嘗試登陸,並在2020年底前返回地球。龍宮距離地球約3億4000萬公里。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為了調查龍宮內部,JAXA今天宣布,隼鳥2號的撞擊裝置成功發射金屬塊撞擊龍宮地表,已確認撞擊時造成的飛散物體;至於能否成功完成製造世界首次的人造撞擊坑(Crater)任務,JAXA樂觀認為可能性很高。

JAXA為避免隼鳥2號被飛散的石塊等物體撞擊,已讓隼鳥2號移動到安全位置,等待可能被撞擊的情況消失為止;另外,4月下旬預計讓隼鳥2號接近龍宮上空,確認龍宮地表狀況。

隼鳥2號在日本時間上午11時前,成功與製造人造撞擊坑的撞擊裝置分離;之後撞擊裝置自動爆炸,讓重達2公斤的金屬塊以秒速2公里高速撞擊龍宮地表。

雖然撞擊龍宮地表後會產生很多飛散的岩石,但隼鳥2號已做好事前迴避,JAXA表示,目前機體狀態與運行軌道一切正常。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JAXA專案經理津田雄一表示,從與隼鳥2號分離的照相機上拍攝到的畫面,可判斷爆炸時及金屬塊撞擊後從龍宮地表飛散出物體的樣子。

隼鳥2號將花2週時間移動到距龍宮地表20公里高空,之後再下降到撞擊坑附近調查;如果屆時確認沒有任何著陸的阻礙,預計5月下旬以後將二度降落龍宮地表,並嘗試採樣。

隼鳥2號2014年12月順利從位於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2018年6月抵達龍宮周邊。到返回地球的整個計畫,約需花費289億日圓(約新台幣80.4億元)。(譯者:黃名璽/核稿:張佑之)1080405

https://tw.news.yahoo.com/%E5%9C%A8%E5%B0%8F%E8%A1%8C%E6%98%9F%E8%A3%BD%E9%80%A0%E6%92%9E%E6%93%8A%E5%9D%91-%E6%97%A5%E9%9A%BC%E9%B3%A52%E8%99%9F%E5%AE%8C%E6%88%90%E4%BD%9C%E6%A5%AD-101841798.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黑洞影像4/10首度公開
列印


2019-04-07

〔編譯劉宜庭/綜合報導〕台灣、比利時、日本、中國、美國、智利天天文物理學家即將公開人類史上首張「直接觀測」黑洞的影像,預計台灣時間十日晚間九時於全球六地同步發表「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最新取得的重大成果。此前,科學家根據各種假說「模擬」黑洞可能情況,但從未能親眼見識到黑洞的實際模樣;取得「黑洞影像」堪稱天文學界的重要里程碑。

  • 美國航太總署(NASA)繪製的「超大質量黑洞」想像圖。(路透)

    美國航太總署(NASA)繪製的「超大質量黑洞」想像圖。(路透)

中研院天文所去年四月加入

全球逾兩百名研究者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透過連線世界各地眾多電波望遠鏡,達成地表最強影像解析能力,以觀測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解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未解之謎。中研院天文所主導、全世界首座架設在北極圈內的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格陵蘭望遠鏡」(GLT),去年四月已正式加入此項國際大型黑洞觀測計畫。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天文物理學家普薩爾蒂斯(Dimitrios Psaltis)告訴路透,「事件視界望遠鏡」針對兩個「超大質量黑洞」觀測,分別是位在銀河系中心、距地球二.六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質量四百萬倍的「人馬座A*」,及位在室女座星系團、距地球五千四百萬光年的巨型橢圓星系「M87」中央,一個質量約為太陽質量卅五億倍的黑洞。

「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利用特長基線干涉技術(VLBI),協作北極圈、墨西哥、智利、西班牙、夏威夷等遍布全球的眾多毫米或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解析度相當於可從地球上清楚看見月球上的一顆高爾夫球。以相當於「事件視界」的角解析度,直接觀測黑洞及其周遭,係天文學上的最終極觀測目標之一;這種高解析度,據信將帶來更多前所未有的科學發現。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279727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這個世紀奇景要請大家注意觀看啊!

(流浪占星師 馬龍 4-08-2019)


黑洞影像4/10首度公開列印
2019-04-07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279727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 今晚9點台美等6國記者會同步公開
列印


中研院改裝假設的格陵蘭望遠鏡。(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中研院改裝假設的格陵蘭望遠鏡。(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2019-04-10 07:07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即將在今晚9點曝光,台灣、比利時、日本、中國、美國、智利6國將同步舉行觀測黑洞計畫「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記者會,其中台灣改裝架設的地表最強望遠鏡「格陵蘭望遠鏡」從去年加入計畫,不但是北極圈內第一個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還能抵抗零下71度的低溫。

    中研院、科技部今天晚上9點將和國際大型黑洞觀測計畫「事件視界望遠鏡」(EHT)中的其他5個國家,同步舉行重大成果記者會,台灣記者會由中研院長廖俊智主持,會中將公開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目前黑洞影像都只能透過模擬取得,尚未真實看到實際模樣,中研院臉書也會直播。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花費7年時間,從2011年起,與哈佛大學「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天文團隊合作架設格陵蘭望遠鏡,前年終於克服氣候條件成功設置,成為全世界唯一位於北極圈內的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去年4月台灣正式加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全球陣列觀測計畫,透過世界各地眾多電波望遠鏡連線,達成地表最強影像解析能力,以觀測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

    台灣正式加入觀測黑洞計畫後,去年記者會中天文所研究員陳明堂受訪時指出,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單位授權研究團隊,使用ALMA北美團隊興建的12公尺原型機望遠鏡,團隊將望遠鏡重新改裝,以適應酷寒環境,搬遷到格陵蘭使用。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尚未有任何研究團隊取得黑洞相關影像。陳明堂當時表示,格陵蘭望遠鏡主要目標是距離太陽系約5000萬光年的「M87星系」黑洞,體積比銀河系還大上1000倍,格陵蘭望遠鏡透過與其他電波望遠鏡相連形成的陣列,影像解析能力比全世界最強的光學望遠鏡還高1000倍,解析度相當於從地球上可以清楚看到月球上的一顆棒球,用來觀測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取得畫面指日可待。

    經過1年左右的時間,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即將在今晚公開,台灣、比利時、日本、中國、美國、智利天天文物理學家將在台灣時間今晚9點公開人類史上首張「直接觀測」黑洞的影像,全球6國同步發表「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最新取得的重大成果。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53994?fbclid=IwAR2VaEPjxTHevNH6O3LO1XaieZNbzk1W7pdCr5F9KLyUbC2IVPmWL_gePn8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捕捉黑洞… 超強望遠鏡 可看到月球上一顆棒球

    10.9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檢視相片
    Array

    談到「黑洞」,你我心中會浮現出一個畫面。然而,我們印象中的「黑洞」畫面,都是電影或藝術家所虛擬,真正的黑洞模樣,從來沒人能拍到。

    黑洞本身是「黑」的,實際上看不到;但因為大黑洞在中間,光線會轉彎,造成左側比右側更亮,中間黑色部分是黑洞的「陰影」,形成黑洞的邊界,此一陰影稱為「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透過拍攝事件視界,可以間接證實,證明黑洞的存在,「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的名稱因此而來。

    但要找到一個可以拍攝黑洞影像的天文望遠鏡實際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必須要擁有如一個地球般大小的口徑,才能捕捉黑洞影像。

    檢視相片
    中研院設在格陵蘭的望遠鏡。 圖/中研院提供

    EHT研究團隊想出一個辦法,他們集合散布世界各地的頂尖望遠鏡,這些望遠鏡運用超長基線干涉技術,同時觀測黑洞的某個方位,再將觀測到的數據拼湊起來,其效果等同一個「口徑如一個地球大的望遠鏡」,便可完成黑洞的照片。此類超強望遠鏡,便被稱為「事件視界望遠鏡」。

    「事件視界望遠鏡」影像解析能力超高,相當於從地球上清楚的看到月球上的一顆棒球。有研究員形容,就像站在美國東岸看到美國西岸的一枚硬幣,能讀出硬幣正面的製造年份;或是身在紐約,看見洛杉磯一個高爾夫球上凹洞。

    EHT計畫共有全球兩百多名研究人員參與,昨公布第一波黑洞影像成果。這些影像數據早在兩年前便拍到,卻必須經過兩年的「洗照片」才能完成。

    檢視相片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成功拍到人類史上首次的超大質量黑洞影像,10日晚間正式公布,中研院表示,這個黑洞位於M87星系,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中研院提供)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傳真 108年4月10日
    https://tw.news.yahoo.com/%E6%8D%95%E6%8D%89%E9%BB%91%E6%B4%9E-%E8%B6%85%E5%BC%B7%E6%9C%9B%E9%81%A0%E9%8F%A1-%E5%8F%AF%E7%9C%8B%E5%88%B0%E6%9C%88%E7%90%83%E4%B8%8A-%E9%A1%86%E6%A3%92%E7%90%83-223926910.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全球第一張 黑洞長這樣
    列印


    2019-04-11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看見「黑洞」了!

    台、美、日等20國共同參與的跨國「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昨晚在全球6地同步公布人類史上第一次成功拍攝到的黑洞影像,影像顯示了一個位於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高達太陽的65億倍,直徑約180億公里;這也是本世紀天文跟物理學界最重大的發現之一,為人類對宇宙認知的重大突破,亦顯示台灣在本世紀重要科學發現佔有一席之地。

    • 全球6地昨同步公布史上第一次成功拍攝到的黑洞影像。(中研院提供)

      全球6地昨同步公布史上第一次成功拍攝到的黑洞影像。(中研院提供)

    還想看更多新聞嗎?歡迎下載自由時報APP,現在看新聞還能抽獎,共9萬個中獎機會等著你:

    iOS載點 https://bit.ly/ltn_appstore

    Android載點 https://bit.ly/ltn_googleplay

    活動辦法: https://draw.ltn.com.tw/slot_v8/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8073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8座電波望遠鏡捕捉黑洞 我負責3座/中研院另還負責資料成像處理、黑洞模型電腦模擬
    列印


    2019-04-11

    〔記者簡惠茹、編譯劉宜庭/綜合報導〕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昨天晚上在台灣、日本和美國等六國首度公開,八座電波望遠鏡中,台灣就負責運轉或建造三座。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透過這次本世紀重大發現,再次證明愛因斯坦相對論是正確的,也顯示台灣在本世紀重要科學發現佔有一席之地。

    • 十日也在比利時發表的首張黑洞影像的記者會,背景是捕捉黑洞影像的功臣:結合多國的毫米或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所形成的大型虛擬望遠鏡。(歐新社)

      十日也在比利時發表的首張黑洞影像的記者會,背景是捕捉黑洞影像的功臣:結合多國的毫米或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所形成的大型虛擬望遠鏡。(歐新社)

    • 黑洞Q&A

      黑洞Q&A

    透過全球逾兩百名研究者、六十多個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跨國大型黑洞觀測計畫「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天文物理學家十日首度公開人類史上首張「直接觀測」黑洞的影像。

    M87黑洞質量約太陽的35億至65億倍

    EHT針對兩個「超大質量黑洞」進行觀測,分別是位在銀河系中心、距地球二.六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質量四百萬倍的「人馬座A*」,及位於室女座星系團、距地球五千五百萬光年的巨型橢圓星系「M87」中央,一個質量約為太陽質量卅五億倍至六十五億倍的黑洞。

    「人馬座A*」由於太過活躍,事件視界望遠鏡無法捕捉到清晰的影像。而由全球八座望遠鏡連線、可以清楚看見「M87」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該影像在二○一七年四月觀測後,耗費一年半的時間解析而成。

    中研院、科技部昨晚同步舉行記者會,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主持。天文所副研究員浅田圭一說明,該黑洞影像直徑約一百八十億公里,外圍呈現新月狀亮環,藉由亮環勾勒出中間黑洞的圖像,大小為四十二個微角秒,跟電腦模擬的黑洞影像符合,且七天觀測期間每天都得到一致影像,四個團隊使用三種不同方式計算,也都得到一致的影像。

    取得黑洞影像堪稱天文學界的重要里程碑,中研院客座專家中村雅德表示,這張黑洞影像強烈支持M87星系中心有旋轉的超大質量黑洞存在,M87黑洞影像中央區的亮度比周圍暗了至少十倍,證實觀測到黑洞陰影,觀測資料使用多種不同的校正技術和成像方法,都會得到非對稱環,證實結果並非人為瑕疵所造成,整體而言,影像和相對論所預期的旋轉黑洞產生的陰影相符。

    台灣在重要科學發現佔一席之地

    廖俊智指出,這次黑洞影像拍攝,台灣扮演關鍵角色;除負責運轉或參與建造的望遠鏡就有三個,包含中研院參與的夏威夷「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東亞天文台的「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威爾望遠鏡」,台灣參與合作建造的智利「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中研院另還負責資料成像處理和黑洞模型電腦模擬。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8061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事件視界望遠鏡小檔案
    列印


    2019-04-11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是以觀測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為主的全球性計畫,結合包括北極圈、墨西哥、智利、西班牙、夏威夷等全球各地的毫米或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以特長基線干涉技術(VLBI)使相隔數十萬公里的獨立天線,協調形成全球大型虛擬望遠鏡,以同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作為共同觀測目標;其影像解析能力比全球最強的光學望遠鏡還要高上千倍,相當於從地球清楚看到月球上一顆高爾夫球。

    • 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昨天晚上在台灣、日本和美國等六國首度公開。(路透)

      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昨天晚上在台灣、日本和美國等六國首度公開。(路透)

    EHT主要觀測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台灣參與主導的北極圈內格陵蘭望遠鏡(Greenland Telescope),許多精密儀器設備是由我國中科院製作,2018年完成,是全球第一座位於北極圈內的重要天文觀測站。(記者簡惠茹)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80611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全球最大飛機」首度試飛成功 可望成空中平台發射衛星

    3k 人追蹤
    追蹤
    高詣軒

    翼展可比一座足球場還寬、約為空中巴士A380兩倍的「全球最大飛機」,在美國當地14日於加州莫哈韋沙漠(Mojave Desert)試飛成功!

    這架由Stratolaunch公司推出、名為「Roc」的巨大飛機裝有2個機艙、6個與747客機(Boeing 747)同型引擎,首次試航時間約2.5小時,一度飛達海拔5182公尺,最高時速也達到304公里。

    負責該計畫的「Stratolaunch Systems」公司,是微軟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在2011年所成立,但艾倫已在2018年10月去世,來不及見證歷史性的試飛。

    《路透》(Reuters)引述Stratolaunch Systems執行長弗洛伊德(Jean Floyd)表示,過去已在腦海中想像過試飛成功的場景,而每次想像畫面中,都有艾倫站在身邊,未料如今實際成功時,故人卻已不在。飛機起飛的瞬間,弗洛伊德也暗自向艾倫輕輕聲說一句「謝謝你」表達謝意。


    將搭載火箭 目標讓發射衛星「像訂機票」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該機翼展翼展約達117.3公尺、機身長72.5公尺,超越多種飛機,但除了巨大之外,「Roc」被賦予了更潛力的任務。


    Stratolaunch盼能打造的,是能協助發射人造衛星上太空的行動平台。據《德國之聲》(DW),計畫有朝一日也能運輸載人太空梭(passenger shuttle)。公司執行長弗洛伊德表示,14日的試航讓他們距離建立「取代地面發射系統的彈性方法」的目標更進一步。

    若發展成功,將是發射衛星方法的一大進展。據CNN報導,Stratolaunch製造的飛機預計將成為巨大的空中發射平台,將人造衛星投射入繞地軌道,希望提供私人公司、甚至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欲發射衛星時,一項成本較低的方式,商業目標在於讓發射衛星變得「像訂機票一樣簡單」。


    人造衛星的發射的商機預計逐漸增長。艾倫在2011年創立Stratolaunch瞄準這塊未來大餅時,公司面對的是美國國內其他航太巨頭的競爭,例如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以及波音公司與國防大廠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合作的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等。

    如今「Roc」試飛成功,公司也有機會能在空中衛星發射上佔據先機。《路透》報導,Stratolaunch已經表示最快將在2020年首度透過「Roc」作為平台發射人造衛星。艾倫的妹妹、「保羅·G·艾倫信託」(Paul G. Allen Trust)的受託人喬狄艾倫(Jody Allen)表示,艾倫會為本次試飛成功感到驕傲,「這架飛機是非凡的工程成就,恭喜所有參與者。」


    負責本次試飛駕駛的是前F-16戰機飛行員湯瑪斯(Evan Thomas)。據CNN,湯瑪斯在完成試飛後表示,飛機的表現大多與預期相符,「整體上來說太棒了,就首次航行來說,我實在想不出可以多苛求什麼,尤其這架飛機這麼複雜又獨特。」

    檢視相片


    試飛吸引許多攝影師前來捕捉。(湯森路透) 

    搶攻衛星發射商業大餅 空中發射將成省能選項

    首次航行還只是起點,未來該如何達到從機上發射衛星的理想?CNN報導,Stratolaunch預計在飛機完成全面測試後,讓飛機運送裝載著人造衛星的火箭,自莫哈韋沙漠起飛並飛達海拔3.5萬英尺(約1萬公尺)處,由駕駛員自機上發射火箭。駕駛返航後,火箭將載衛星到達距地300英里到1200英里(約500-2000公里)的公轉軌道。

    多家公司目標搶攻的低軌道衛星,主要能提供通訊網路服務,讓資訊連結能擴及偏遠地區,另外也能執行地球觀測或監控等任務。據CNN引述諮詢公司全球市場透視(Global Market Insights)的資料,商業人造衛星發射服務的市場正快速擴張,預計在2024年時將到達70億美元(約新台幣2100億元)。

    檢視相片


    「最大飛機」平安返航。(湯森路透)

    使用飛機發射人造衛星成本較低,節省了一些傳統方法所需的基礎建設,且由於飛機所用燃料比傳統火箭來得少,此發射方法也有節約燃料的優點。此外,時下偶需因天候不佳延後發射火箭的問題,也能靠飛機機動飛繞過壞天氣以解決,讓發射的效率、頻次得以提高。

    商業利益驅動下,自然也有競爭者不甘落後。CNN報導,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集團(Virgin Group)旗下LauncherOne服務,也已有意要透過客製化的波音747-400,來協助發射搭載人造衛星的火箭,預計最快年中就會首度試驗。

    更多上報內容:


    https://tw.news.yahoo.com/%E5%85%A8%E7%90%83%E6%9C%80%E5%A4%A7%E9%A3%9B%E6%A9%9F-%E9%A6%96%E5%BA%A6%E8%A9%A6%E9%A3%9B%E6%88%90%E5%8A%9F-%E5%8F%AF%E6%9C%9B%E6%88%90%E7%A9%BA%E4%B8%AD%E5%B9%B3%E5%8F%B0%E7%99%BC%E5%B0%84%E8%A1%9B%E6%98%9F-052800179.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NASA最新觀測報告:隕石撞擊月球竟噴發珍貴水分
    列印


    由於大氣層極度稀薄,月球表面常受到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示意圖,擷取自NASA)

    由於大氣層極度稀薄,月球表面常受到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示意圖,擷取自NASA)

    2019-04-16 12:5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建立月球太空基地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但由於缺乏氧氣、水等維生必需資源,人們一直找不到定居月球的方式。根據NASA最新報告,科學家觀測到隕石撞擊月球表面時,竟為月球稀薄的大氣層挹注珍貴的水蒸氣,為相關研究帶來新的思路。

      美國太空總署(NASA)今天刊文指出,由NASA與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報告顯示,許多流星體在撞擊月球表面時引發一系列反應,導致在月球表面極度稀有的水分子以氣態形式噴出,進入廣義的月球大氣層中,科學家推估,約有3分之2的氣態水分子最終逸散至外太空,其餘的水分子則回到月球表面。

      月球表面及稀薄的大氣層中,長時間不存有水(H2O)或羥基(OH),但科學家仍能發現前述二者曾經存在的證據,然苦無觀測數據可供印證。如今這項觀測報告證實,流星體撞擊月表,可能是這些氫氧化合物存在的重要原因,而這些水分子在撞擊後迅速逸散或回歸月表的特性,也解釋為何長期欠缺水分子的月球大氣層,卻一直被發現具有水分子存在過的跡象。

      這次的觀測結果激勵了研究團隊,科學家認為,這不僅對研究月球水資源有所助益,或許還可以協助相關部門解決未來月球任務面臨的維生問題。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760174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