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星光暗藏訊息?新研究:先進文明可能運用「量子糾纏」

   
倫敦帝國學院量子物理學家研究指出,先進的外星文明可以運用「量子糾纏」透過星光傳遞訊息,由於人類無法讀取,因此被排除在對話之外。(法新社檔案照)

倫敦帝國學院量子物理學家研究指出,先進的外星文明可以運用「量子糾纏」透過星光傳遞訊息,由於人類無法讀取,因此被排除在對話之外。(法新社檔案照)

2021/08/21 23:2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量子物理學家在預印本網站「arXiv」發布的研究指出,先進的外星文明可以運用「量子糾纏」透過星光傳遞訊息,由於人類無法讀取,因此被排除在對話之外。

綜合外媒報導,過去物體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也提過相似概念,並將此稱為「遠距離幽靈般的行動」;美國太空總統(NASA)也曾提過,互相連結的光子無論相聚多遠,都會發生光子糾纏(photon entanglement)或「量子糾纏」,將兩粒來自同一光束的光子分開,在A光子上發生的事情,也會出現在B光子上。

倫敦帝國學院量子物理學家魯道夫(Terry Rudolph),認為,這種超越空間、時間的狀態改變,能以1萬倍光速的速度發生,傳遞速率約每秒29萬9791公里,因此足夠先進的外星文明,可以測量恆星發出的光子數量,進行大規模「光子糾纏」傳遞訊息,同時利用特定色散模式替訊息加密。

魯道夫認為,若人類想要解讀外星文明的訊息,就需要知道他們使用的特定色散模式總光子數,「原則上可以讓我們這些被排除在談話之外的人類無法解讀」。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4610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新發現最快小行星「緊貼太陽繞行」 軌道不穩恐撞擊行星

   
太陽系中有一顆前所未見的小行星「緊貼」著太陽運行,僅113天便完成一次繞行周期,在太陽系所有小行星中速度居冠。此為太陽表面圖。(法新社)

太陽系中有一顆前所未見的小行星「緊貼」著太陽運行,僅113天便完成一次繞行周期,在太陽系所有小行星中速度居冠。此為太陽表面圖。(法新社)

2021/08/26 13:0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人類對太空探索始終不遺餘力,科學家最新發現,太陽系中有一顆前所未見的小行星「緊貼」著太陽運行,僅113天便完成一次繞行周期,在太陽系所有小行星中速度居冠。

根據《CNN》報導,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史波德博士(Dr. Scott Sheppard)本月13日,在布朗大學天文學家同日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該小行星的存在,並將其命名為「2021 PH27」。

報導指出,「2021 PH27」以極接近太陽的距離繞行這顆恆星,其軌道周期僅113天,換算下來的繞行速度在太陽系所有小型星中無出其右,僅次於水星的88天,在太陽系已知所有星體中排名第2短。

科學家發現,「2021 PH27」直徑約1公里,距其與太陽的距離估算,小行星表面溫度可達攝氏482度以上,並以此認定,「2021 PH27」應該屬於岩石小行星,可能含有熔點較高的金屬成分。

研究人員認為,該小行星的軌道並不穩定,很可能在未來數百萬年內,與其他行星或太陽發生碰撞並被摧毀,或是受到引力等外在干擾而脫離當前軌道。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50801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剛剛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在太陽的旁邊新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直徑只有一公里,快速地繞行太陽,只要113天就能繞行一週!然後,軌道不穩,幾百萬年後有可能會撞到附近的行星,水星或是金星?還是地球?哈哈哈,有納入電腦軟體的小行星都是我們觀察研究的重點,這個太新了,也太小了。但也很刺激、很過癮!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新發現最快小行星緊貼太陽繞行」 軌道不穩恐撞擊行星
2021/08/26 13:02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50801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一發穿雲箭貫穿恆星核心! 哈伯太空望遠鏡捕捉罕見太空美景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下拍下非常特殊的天體現象「赫比格-哈羅天體」,看起來彷彿一發穿雲箭貫穿恆星核心。(圖擷自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下拍下非常特殊的天體現象「赫比格-哈羅天體」,看起來彷彿一發穿雲箭貫穿恆星核心。(圖擷自ESA)

2021/09/01 11:5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再度記錄下絕美宇宙美景,拍下非常特殊的天體現象「赫比格-哈羅天體」(Herbig-Haro object,也稱HH天體),看起來彷彿一發穿雲箭貫穿恆星核心。

綜合媒體報導,歐洲太空總署(ESA)表示,HH天體形成原因相當特殊,新形成的恆星通常非常活躍,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噴出非常窄的快速移動的電離氣體噴流,然後電離氣體流以每秒數百公里的速度跟新形成的恆星周圍的氣體雲和塵埃雲相撞,產生的衝擊波與明亮輻射形成HH天體,這現象通常持續時間僅數千年,在宇宙中相對罕見。

哈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距離地球約1360光年的HH天體「HH 111」,該天體位於獵戶座內,儘管HH天體實際上會釋放大量光學波長的光,但因為周圍的塵埃和氣體吸收了大部分可見光,所以不容易被觀察到,藉由著哈伯太空望遠鏡第三代廣域照相機(Wide Field Camera 3,WFC3)的紅外線觀,可穿透塵埃來觀察像這樣的天體,讓外界欣賞彷彿一發穿雲箭貫穿恆星核心的太空美景。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57189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一早來分享太空美景,多看看,培養寬闊心胸
大家互相勉勵,不要糾結於地球上、人情上、俗世俗務上的雞毛蒜皮小事。
一定要快樂哦!

(流浪占星師 馬龍 9-92-2021)


一發穿雲箭貫穿恆星核心! 哈伯太空望遠鏡捕捉罕見太空美景
2021/09/01 11:56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57189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本月15顆小行星接近地球!這顆距離「比月球更近」

   
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地物體研究中心(CNEOS)觀測到,9月共有15顆小行星將接近地球。(美聯社檔案照)

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地物體研究中心(CNEOS)觀測到,9月共有15顆小行星將接近地球。(美聯社檔案照)

2021/09/02 05:45

首次上稿 01:07
更新時間 05:4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地物體研究中心(CNEOS)觀測到,9月共有15顆小行星將接近地球,其中有1顆直徑達774公尺的小行星「2010 RJ53」,高度比101大樓還高,屆時它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將比月球還近。

美國太空總署近地物體研究中心官網列出9月接近地球的15顆小行星數據,它們的名稱與接近地球的時間分別為「2021 QC1」(9月1日)、「2021 QY1」(9月2日)、「2021 QM2」(9月2日)、「2015 SW6」(9月5日)、「2021 QM1」(9月6日)、「2021 QW」(9月6日)、「2021 QH1」(9月7日)、「2021 QG」(9月9日)、「2010 RJ53」(9月9日)、「2020 KR2」(9月10日)、「2021 QG2」(9月16日)、「2021 QA2」(9月18日)、「2017 SL16」(9月20日)、「2021 NY1」(9月22日)、「2019 SF6」(9月26日)。

根據《耶路撒冷郵報》報導,在9月9日近距離飛過地球的小行星「2010 RJ53」,直徑約為7748公尺,屆時它與地球的最近距離估為36.6萬公里,比月球與地球的距離(38.44萬公里)還要更近;它的高度約為紐約帝國大廈的2倍,也比台灣101大樓的高度508公尺,還要多出266公尺。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計算,地球在下個世紀前,沒有任何遭受小行星撞擊的風險,然而,小行星接近地球仍然存在風險,因為地球引力有可能改變小行星的路徑,小行星撞地球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人類沒有太多選擇來對抗這種現象。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58101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天外飛來的流星隕石),顆粒小、質量小,但數量多,還是會對地球有影響。
預計在九月、10月裡仍然會有許多麻煩事災難事,大家請多保重

(流浪占星師 馬龍 9-03-2021)


本月15顆小行星接近地球!這顆距離「比月球更近」
2021/09/02 05:45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58101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分析宇宙「不尋常X射線」!新研究發現「恆星吞下黑洞」

   
美國加州理工分析一段接收自太空的X射線後有了驚人發現,竟然是「恆星吞下黑洞」時發出的X射線。(圖取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新聞稿)

美國加州理工分析一段接收自太空的X射線後有了驚人發現,竟然是「恆星吞下黑洞」時發出的X射線。(圖取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新聞稿)

2021/09/05 06:09

首次上稿 00:36
更新時間 06:0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9月3日發表在《自然》期刊(Science Journal)的最新研究,分析一段接收自太空的X射線後有了驚人發現,竟然是「恆星吞下黑洞」時發出的X射線。

根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導,加州理工學院2017年使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極大陣列」(Very Large Array)觀測宇宙,接收到不尋常的無線電波,研究團隊進而使用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的太空望遠鏡,朝目標星系進行後續觀測,發現1處中心位置以每小時320萬公里的速度,呈放射狀噴出發光物質,這表示此處過去曾發生過大爆炸。

研究人員進而查詢國際太空站的日本「X射線圖像監視望遠鏡」(MAXI)數據庫,發現1個極其明亮的X射線來源,與他們觀測到的無線電波爆發來源為同一地點,早在2014年就被日本望遠鏡觀測到,他們認為,在很久以前誕生的一對雙星系統,其中1個成為黑洞,受到重力牽引,這對雙胞胎愈來愈接近。

加州理工學院新聞稿提到,雖著時間推移,黑洞開始吸走伴星的大氣層,並朝太空噴射形成氣體環,這個過程讓黑洞與恆星愈來愈近,但最後是黑洞陷入恆星之中,也就是恆星「吞下」了黑洞,導致恆星發生坍塌並爆炸成為超新星,散發出來的X射線因此被捕捉到。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61274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SEP. 07 2021

若「第九行星」真的存在,它可能比想像中更近也更容易發現!

  •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根據一份最新的科學「藏寶圖」,在我們的太陽系裡可能藏著一顆比地球還重好幾倍的行星,只是隱身在銀河系明亮的恆星光帶之中。 

在比海王星軌道還要更遙遠的地方,是否有顆巨大的冰行星藏身在我們宇宙鄰里的外圍?這是太陽系讓人著迷的眾多謎團之一。有些尋找它的科學家,將這個假想的行星暱稱為「第九行星」(Planet 9),但這樣的想法從首度提出後就引起了不少爭議。

之所以會預測有顆看不見的行星存在,是因為顯然有個天體的重力,影響著一群小天體的奇特群聚軌道。但到目前為止,這顆行星的搜索行動都沒有結果,這讓批評者認為數據中關於這顆行星存在的暗示其實並不存在。

現在,有項新的分析預測,如果真有隱藏的第九行星存在,那它可能比之前推測的還要更近、更亮,也更容易被發現。

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它的公轉週期不是先前推測的1萬8500年,而是約7400年。週期更短,表示它比之前所預測的還要更接近太陽,也就是說在望遠鏡中的這顆行星看起來可能會更明亮。

「我認為它會在一兩年內被發現。」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Mike Brown)表示,他的論文已被《天文學期刊》( Astronomical Journal)接受發表。但是他也補充道:「在過去的五年裡,我每年都會發表這樣的聲明。我超級樂觀。」

布朗與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康斯坦丁.貝特金(Konstantin Batygin)對第九行星的重力把戲進行了計算,他們的最新分析顯示這顆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這可能讓它成為岩質的超級地球(super-Earth),或是氣態的迷你海王星(mini-Neptune)。如果真的發現這顆行星,那它將是自1846年後首度加入太陽系眾多角色中的大天體。當年天文學家宣布發現海王星這顆冰質巨行星,而它的存在是因為對天王星產生的重力影響所預測得出。

但多年來,懷疑論者一直認為,透露第九行星存在的重力訊跡,不過是觀測上的偽缺陷。批評者認為,遠處天體軌道的明顯群聚,並不代表有顆看不見的行星影響,而是巡天調查中自然產生的偏差。

亞利桑那大學的雷努.馬賀拉(Renu Malhotra)說:「這些天體大多是以大型望遠鏡發現的,而這些望遠鏡的外太陽系調查時間有限,因此只能在可以觀測的天區進行調查,這又取決於望遠鏡的地點。」她對這顆行星的存在抱持不可知論態度,並正獨立推測這顆行星的所在位置。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只發現了少數的遙遠外太陽系天體,而且在沒有對外太陽系進行更完整的巡天調查之前,很難判斷這些冰冷的小天體是真的有奇特的群聚軌道,還是隨機分布。

與此同時,布朗和貝特金為了幫助搜索第九行星的天文學家,利用他們修正後的計算製作了一張「藏寶圖」,標示出最有可能找到這顆行星的一片天區。這個區域與銀河系中恆星密集的閃爍銀盤重疊,因此可能在過去的搜索中使行星藏匿其中。

「現在我們知道該往哪裡找,又不該往哪裡找。」布朗說:「這樣應該就可以了──除非我們做錯了什麼。」

遙遠太陽系中的幽靈行星

布朗和貝特金一開始是在2016年宣布他們對第九行星的預測,但他們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太陽系偏遠外圍還隱藏著一顆未被發現行星的科學家。一個多世紀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思考這樣的一顆行星,他們錯誤地認為有某顆巨大天體擾動了海王星的軌道。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稱這顆行星為X行星(Planet X),而且亟欲尋找到它,因此他在1916年去世後留下了100萬美元,資助繼續尋找X行星的工作。1930 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 )沒有找到X行星,反而是發現了小小的冥王星。

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之所以會預測第九行星的存在,是根據有群柯伊伯帶天體(Kuiper Belt Object)的軌道受到明顯擾動的緣故。這些海王星外的冰冷小天體,包括了一群有著極端軌道的天體,與太陽的距離至少是地球的150倍。

2016年,貝特金和布朗仔細檢查了其中的六個天體。多年來,它們的傾斜橢圓軌道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研究團隊得出結論,認為一定是有顆看不見的行星,以重力將這些天體引導到奇特的軌道上,而這顆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十倍。根據推測,這顆行星的質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在對繞行其他恆星的行星研究中,這種質量的行星在整個銀河系似乎相當常見,但在我們自己的太陽系裡卻明顯不存在。

然而,在宣布這個消息後不久,天文學家就開始對第九行星的假設提出質疑。他們主要擔心的問題是,軌道的特殊群聚現象可能根本就不是群聚。相反地,在過去五年中,有多組研究團隊使用各種數據集反覆得到的結論,指出第九行星的證據只不過是個觀測上的偽缺陷

也許第九行星是個幻影,所謂的重力效應是由少數誤導性數據所構建出的虛假證據。 天文學家仍在努力解決這個爭議,布朗和貝特金的最新分析,就是這樣的嘗試。

坎特伯雷大學的米凱萊.班尼斯特(Michele Bannister)表示:「他們做出了詳細的預測並公布結果,真是太好了。」她曾在2017年挑戰第九行星的說法:「如果真的有第九行星,我會非常高興──那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就太有趣了。」

改善搜索工作

布朗和貝特金根據一群略為不同的天體,對第九行星的大小和軌道進行最新預測。他們在資料庫中仍保留部分原本的柯伊伯帶天體,但也添加新的天體,並排除所有軌道似乎受海王星重力影響的天體。最後,他們的計算涵蓋11個柯伊伯帶天體。

布朗表示:「如果把受海王星影響的天體也算進來,訊號就會模糊不清,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新的研究發現,這些天體的特殊軌道排列有99.6%的可能性是由一顆看不見的行星所造成,而並非隨機分布。馬賀拉說,這聽起來不錯,但也代表這樣的排列有250分之一的可能性是僥倖造成──這比布朗和貝特金在2016年發表的萬分之一可能性要大得多。

儘管如此,馬賀拉表示,新的分析還是改善了先前的研究,雖然納入考量的天體並不多。她說:「這件事已經有趣到值得我們研究,但仍不夠有說服力。」

貝特金還進行了大量模擬,預測可能造就這11個天體軌道的行星特徵──主要是它的位置和質量。最終結果的「藏寶圖」指出第九行星在天空中的軌道──雖然研究團隊仍不清楚這顆行星在路徑上的位置。

雖然新的推測是這顆行星更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5到6倍,而不是10倍,但它顯然也離地球更近了。這表示第九行星在天空中應該看起來更亮,不過布朗也指出這顆行星的亮度是根據對行星成分的假設所估算,而這樣的假設並不一定正確。

新的預測使讓這顆假想的行星更符合天文學家查德.楚基羅(Chad Trujillo)和史考特.薛浦德(Scott Sheppard)提出的類似主張。 2014 年,他們的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了一個名為 2012 VP113 的物體,並以當時的美國副總統(Vice President)之名──喬.拜登(Joe Biden),將它暱稱為「拜登」。他們認為在很遠的地方,可能有個質量為地球五倍的天體,將「拜登」和其他幾個遙遠天體推向群聚的軌道。

不過,雖然有不同團隊有著類似的主張,但這個領域的專家對第九行星的存在尚未達成共識。

「整體來說,作為一個還沒被發現的天體,它的表現驚人地好。」耶魯大學的天文學家格雷格.勞夫林(Greg Laughlin)說:「我覺得理由很充分,也很有趣──但是,為什麼他們還沒有找到?它究竟在哪裡?」

尋找第九行星

科學家尚未發現第九行星,這個事實可能顯示如果這顆行星真的存在,或許它現在正位於軌道上最遙遠的地方,因此成為隱身在星光之中、緩慢移動的黯淡目標。布朗、貝特金以及薛浦德、楚基羅正利用夏威夷茂納開亞(Mauna Kea)山頂強大的昴星團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尋找這顆難以捉摸的行星。但即使已經用上天文學家武器庫中最強大的工具,這項搜索仍然相當具有挑戰性。

根據他們推測第九行星的亮度和軌道,它恰好融入了閃閃發光的背景恆星之中──在夜空下,飄浮在我們銀河系的乳白色光帶裡。

「它夠亮、夠近、夠明顯,基本上也只能隱身在這個天區而未被發現。」勞夫林說: 「我的感覺是,如果它真的存在,那很快就會被找到。」

使用昴星團望遠鏡尋找天空中的區域,並不是天文學家搜尋第九行星的唯一方法。正忙著尋找其他系外行星的美國航太總署(NASA)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簡稱TESS) ,也可能會在掃描包括行星預測軌道在內的天區時,發現第九行星的蹤跡。

2019 年,天文學家提出一種巧妙的數據處理方式,能夠從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的觀測數據裡發現遙遠的太陽系天體──勞夫林和耶魯大學的瑪蕾娜.萊斯(Malena Rice)正在研究這項技術。

「我並不認為成功的機會非常高,但若是這顆行星真的在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所掃描的天區之中,那它發現第九行星也絕非不可能。」勞夫林說:「偶爾,就是會有不該發生的驚人事件發生。」

許多天文學家一致認為,行星獵人最有可能找到第九行星的機會,是正在智利山頂建造的薇拉.魯賓天文臺(Vera Rubin Observatory)。這個口徑8.4公尺的望遠鏡擁有寬廣的視野,每隔幾個晚上就會拍攝整個可見天空。從2023年開始,天文臺將讓天文學家得以追蹤數百萬個天體的運動,包括太空垃圾、小行星、彗星、間諜望遠鏡、恆星,甚至可能是第九行星。

「薇拉.魯賓天文臺將涵蓋約三分之二的天空,但會是以均勻且重複的方式,」馬賀拉說:「這會真正幫助我們在這些議題上取得重大進展。」

布朗認為,我們可能會在下一代更新型的望遠鏡出現之前,就發現這顆行星──他說,也許這顆神祕的行星,已經藏身在天文學家目前手上所握有的數據之中。

「我願意打賭──不過我經常賭輸──我們已有的巡天數據中,已經有這顆行星的影像。」布朗說:「從天王星開始,一直到冥王星和鬩神星(Eris」,我認為我們還沒發現任何一個現有數據中不存在的天體。」2005年,布朗在帕洛瑪天文臺(Palomar Observatory)發現了矮行星鬩神星。後來他發現鬩神星的最早影像,早已存在1955年同一臺望遠鏡拍攝的照相底片上。「我只是有種感覺,這樣的事情會再度發生。」

https://www.natgeomedia.com/science/article/content-14165.html?fbclid=IwAR2kQiZ9iF2RAOUnxFBKKCl68i2HKzB7KaqPEcVV7YePdykjuv-XI_KKymU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