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轉貼] 胰臟癌 出現4症狀速就醫

胰臟癌早期難察覺 出現4症狀速就醫

2022/04/02 05:30  

▲醫師執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圖為情境照,圖中患者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曾晟恩)

文/曾晟恩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位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7位,然而早期症狀大多不易鑑別,往往確診時多是晚期階段,提醒民眾若發現突然暴瘦、躺平時後背痛、黃疸或油便等異狀,就要提高警覺,千萬別諱疾忌醫。

暴瘦、躺平後背痛、黃疸、油便

80多歲黃奶奶去年10月在外院檢查發現胰臟尾巴疑似有腫瘤跡象,但在種種考量猶豫之下沒立即開刀,今年2月轉診來到門診,癌症卻已經進展到第四期,癌細胞更擴散到骨頭、肺、肝,錯失早期治療的良機。

胰臟分為頭、體和尾3部分,依據腫瘤形成位置不同,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若是發生在體部以及尾部,由於可能壓迫到神經,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而強烈的劇痛會產生轉移現象,延伸到背部。

由於胰臟位置在後腹腔,屬於腹部最深層的地方,因此患者彎腰時疼痛會舒緩,但只要一躺平就會壓迫到腫瘤,使疼痛加劇,剛開始患者會以為是骨頭痠痛、腰痛或者是背痛,容易忽略是胰臟癌的可能性。有些患者也會伴隨出現食慾變差、暴瘦的情況。

▲胰臟癌的診斷方法及工具比較表。(製表:曾晟恩)

胰臟分頭、體、尾3部分 病徵不同

若腫瘤若長在頭部,則可能壓迫膽管影響膽汁分泌排出而造成進展的阻塞性黃疸,眼瞼及皮膚可能變黃,膽囊腫大,糞便呈現灰白便,但較不會像膽管結石容易造成肚子痛因而容易被忽略,因此如果出現無痛性黃疸症狀,也應該就醫檢查是否是胰臟出現腫瘤。

胰臟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主要功能為控血糖、消化脂肪,若本身沒有糖尿病家族病史,但在50、60歲時才莫名發生糖尿病的情況,或者是因胰臟阻塞,而出現油便、脂肪便的現象,也有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

若是確診為第一、二期胰臟癌,建議透過開刀手術,若是第三或末期,可搭配化療、放療,但手術困難度高,術後容易出現滲漏、黃疸、穿孔、狹窄等併發症,加上幾乎80%以上的胰臟癌,發現時都已無法手術治療,5年的存活率都低於5%,可以說是預後最差的癌症。

「預防勝於治療」早期診斷仍然是醫界最大的期望,現常用胰臟癌的診斷方法及工具(如表),各有其優缺點,仍提醒民眾多注意身體異狀。

一般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主要有家族遺傳、突變基因、抽菸、酒精,肥胖、少運動、糖尿病、慢性胰臟炎等。建議民眾戒除菸酒,飲食少糖、多運動,如有相關家族史等高風險因子的患者,應與醫師諮詢,並建議持續追蹤檢查。

(作者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醫師執行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圖為情境照,圖中患者與本文無關。 (照片提供/曾晟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509251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背痛半年食不下嚥 一查竟是胰臟癌第三期

2023/03/01 10:51  

陳姓病患經過定期治療追蹤,胰臟癌腫瘤從3年前約6公分,現在縮小為3公分。(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46歲陳姓病患3年前因為背痛,無法睡覺,食不下嚥長達半年,檢查診斷為「癌中之王」胰臟癌的第三期,因腫瘤太大且淋巴轉移無法開刀,醫師安排進行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雖然存活期預估1年,但病患經過定期治療追蹤,改變罹病心境,調整生活型態,現在過得自由又快樂,從治療副作用中很快復原。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鍾智淵醫師表示,病患3年前癌症指數(CA199)由原本超標1587U/ml降到目前9.1U/ml,另外,胰臟癌腫瘤從3年前約6公分,現在也縮小為3公分。病患3年前約80公斤,體重一口氣掉了20公斤,食慾、精神體力各方面不佳。

患者先完成兩個月放射線治療後,精神改善,接續接受化學治療,疾病穩定控制,體重由原本最低60公斤,逐漸增加至70公斤,飲食、精神各方面良好,生活恢復日常。

陳姓病患說,治療前後生活方式改變的最大差別,在於現在藉著健康有機飲食、種植有機作物、活動流汗,並且透過勤曬太陽、接觸陽光,調整身體代謝,改善體質,讓身心靈達到舒服自在,健康狀態整體好起來。

陳姓病患的一名朋友同樣有背痛問題,由於陳姓該病患樂於分享治療過程,並建議友人儘快就醫檢查,友人也被診斷胰臟癌,還好早期發現。

鍾智淵指出,民眾不要輕忽背痛症狀,尤其體重直線下滑,一定要趕快就醫,可能是胰臟癌。胰臟癌好發於喝酒,60歲以上中老年人,常見為男性,一般診斷後預後不佳,未接受治療患者平均存活期不到半年,一旦診斷後,最佳處理方式即是早期盡快治療,並配合醫師定期回診追蹤。

46歲陳姓病患(左)罹患胰臟癌第三期,求診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鍾智淵(右);經過定期治療追蹤,改變罹病心境,調整生活型態,現在過得自由又快樂,從治療副作用中很快復原。 (記者廖雪茹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25238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