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160頭領航鯨擱淺! 救援小組驚:從沒處理過這麼大規模

澳洲西南部發生大規模的領航鯨擱淺事件,當地人來到現場試圖拯救。(翻攝自《西澳大利亞人報》)
澳洲西南部發生大規模的領航鯨擱淺事件,當地人來到現場試圖拯救。(翻攝自《西澳大利亞人報》)
「你可以看到鯨魚擠得多麼緊密,我以前曾處理過鯨魚擱淺,但從未處理過如此規模的事件。」救援行動的地理海洋研究小組主席威斯(Ian Wiese)震驚地說。
根據CNN報導,澳洲西南部昨(25日)發生大規模的領航鯨(pilot whales)擱淺事件。西澳公園和野生服務部(DPAW)表示,160頭領航鯨在西南區的戴士柏(Dunsborough)附近的托比灣(Toby’s Inlet)擱淺,雖有130頭被成功獲救返回大海,但有29頭鯨魚不幸死亡。
20240426edi008
專業人士協助將死去的鯨魚從海灘上移走。(翻攝自《西澳大利亞人報》)
威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心痛表示:「當我看到數百頭鯨魚聚集在海灘上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完全無法承受,這真的非常非常混亂。」
實際上,澳洲過去也曾多次發生鯨豚擱淺事件,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在1996年,當時多達320頭長肢領航鯨受困於淺水區,最終僅20頭存活下來。因此,相關單位就過去的案例判斷,認為此次事件可能也會造成嚴重的鯨魚死傷。
然而,在澳洲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護觀光局(DBCA)人員、海洋科學家和獸醫的共同努力下,現已有100多頭領航鯨成功脫困並返回大海。DBCA表示,無法排除這些領航鯨再次擱淺的可能性,目前已派出偵察無人機追蹤鯨群位置。此外,他們還將從死亡的鯨魚身上採集生物樣本,以幫助科學家更有效地了解這一物種,並釐清為何會發生大規模擱淺事件。
20240426edi008
海洋動物擱淺案例中,領航鯨是最常見的物種之一,但其頻繁擱淺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翻攝自西澳大利亞公園和野生動物服務處)
領航鯨屬於海豚科,體型僅次於虎鯨,成年鯨體長可達6公尺,牠們高度依賴群體生活,通常組成穩定的母系社群。據了解,關於海洋動物擱淺的報導中指出,領航鯨雖是最常見的物種之一,但至今為止,科學家仍然尚未研究出領航鯨為何頻繁擱淺的原因。
更新時間|2024.04.26 09:09 臺北時間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40426edi008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地球40億年前就下雨了! 古老晶體揭示地球早期的雨水和海洋

  
這是一顆鋯石晶體(大小為0.250毫米x0.070毫米,大約等於一根人類頭髮的寬度)。它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礦物,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早期地球的重要訊息。(圖擷取自Curtin University網站)

這是一顆鋯石晶體(大小為0.250毫米x0.070毫米,大約等於一根人類頭髮的寬度)。它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礦物,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早期地球的重要訊息。(圖擷取自Curtin University網站)

2024/06/05 11:30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最古老的晶體,顯示了在形成過程中暴露於淡水和鹹水中的證據。這表明早期的地球已經擁有海洋和陸地,雨水可以匯集在陸地上。雖然早期的地球在許多方面都極其惡劣,但這項發現表明,地球比太陽系中任何其他行星都更像我們今天所知的那樣,並且為生命的進化提供了機會。

大多數早期的地球遺跡早已被地幔循環再利用,留下的痕跡無跡可循。然而,位於西澳洲的傑克山脈(Jack Hills)保存了44億年前的鋯石晶體。這些晶體很小,並被結合在年輕得多的沉積岩中,但它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礦物,為我們提供了解地球在這些晶體形成時的狀態的重要線索。

《有趣科學》(IFLScience)網站4日報導,澳洲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透過研究鋯石中的同位素比例,解讀了鋯石形成時水的類型。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鋯石是在地球內部形成的,沒有暴露在水中,或者是在海洋中形成的。然而,一小部分鋯石的同位素值與在雨水中形成的結果一致,這些鋯石樣本都集中在兩個時間段:一個是在34億年前左右,另一個是在39億年前至40.2億年前之間。

許多鋯石顯示出在水中形成的證據,而它們內部氧的類型揭示了水的性質。海洋中的水主要由氧-16原子(O-16)組成,但也包含一些氧-18原子(O-18)。科廷大學的·奧利魯克博士(Dr Hugo Olierook)表示:「當水蒸發時,氧-16更容易蒸發,因為它比氧-18輕。」水蒸發後形成的雨水,會讓湖泊中的氧-18含量減少。

氧-16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氧同位素,佔了地球上氧氣的99.76%。它的存在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因為它是水(H2O)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在科學研究中,氧-16的同位素比率可以用來研究地球的歷史,例如,透過分析古代岩石中的氧同位素比率,可以推斷出地球早期氣候和海洋的變化

此前,最古老的水循環地質紀錄來自32億年前。地質學家確信水循環在這個時間段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但不知道究竟是多久之前。這項研究表明,在當時,一定存在一些陸地,可以形成淡水湖泊,否則任何雨水都會與海水混合,不會改變同位素比例。

關於生命是在海洋深處的熱液噴口附近形成,還是在達爾文提出的「溫暖的小池塘」中形成,仍然存在爭議。這項研究表明,這兩種環境在早期地球上都存在,為生命起源提供了可能性。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695629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77頭領航鯨集體擱淺 倖存12頭也忍痛「安樂死」原因曝

  
英國蘇格蘭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近日發生當地數十年來,最嚴重的鯨魚集體擱淺事件。(圖擷取自「British Divers Marine Life Rescue」粉專)

英國蘇格蘭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近日發生當地數十年來,最嚴重的鯨魚集體擱淺事件。(圖擷取自「British Divers Marine Life Rescue」粉專)

2024/07/13 08:29

首次上稿 7-12 22:20
更新時間 7-13 08:29

吳裕堯/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蘇格蘭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發生當地數十年來最嚴重的鯨魚集體擱淺事件。救援組織在沙灘上發現高達77頭領航鯨(pilot whales)擱淺,搶救困難,救援人員最後痛下心決定,把其中倖存的12頭領航鯨全數安樂死。

綜合外媒報導,南奧克尼群島的桑迪島(Sanday)名為特雷斯內斯海灘(Tresness Beach)有領航鯨擱淺,英國潛水員海洋生物救援組織(BDMLR)發現,一數竟多達77頭。BDMLR指出,這群擱淺的領航鯨包括身長達7公尺的雄性鯨魚,以及雌性鯨魚、幼鯨和未成年鯨,鯨群被發現時只剩12頭存活。

BDMLR透露,受到潮汐影響,加上鯨群擱淺的沙灘沙質過於柔軟,救援人員多次嘗試扶正鯨魚、放生回海裡屢屢失敗,最終讓專家決定將倖存的鯨魚全數安樂死。專家說,現在判斷擱淺原因還為時過早,「但可能是一頭鯨魚遇到了麻煩,其他鯨魚試圖幫忙,才導致鯨群全數擱淺。」

BDMLR醫療人員尼夫-韋布(Emma Neave-Webb)則說,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過程,「這些鯨魚似乎已經擱淺相當長一段時間,救援人員試圖透過澆海水,來保持鯨魚們的生命,但最終仍需回歸現實。」

報導指出,這起事件可能是蘇格蘭海洋動物擱淺計畫(SMASS)自1995年成立以來,遇上的最大規模擱淺之一。南奧克尼群島議會(Orkney Islands Council)說,過去鯨豚擱淺多半採用自然處理,但考量到這次擱淺的規模和對公眾的影響,將採取具體行動,可直接就地掩埋或移置他處,呼籲民眾在這段期間盡量避開這處沙灘。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73510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紐西蘭巨大發現 海灘赫見全球最罕見鯨魚


法新社報導,紐西蘭政府研究人員說,本月4日在奧塔戈省(Otago)南部一個河口附近海灘發現一隻長約5公尺的鯨魚屍體,是全球最罕見的鏟齒中喙鯨,從未有人見過牠們活著的樣子。

In this photo provided by the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rangers inspect what is believed to be a rare spade-toothed whale on July 5, 2024, after it was found washed ashore on a beach near Otago, New Zealand.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via AP)
紐西蘭政府研究人員說,本月4日在奧塔戈省(Otago)南部一個河口附近海灘發現一隻長約5公尺的鯨魚屍體,是全球最罕見的鏟齒中喙鯨,從未有人見過牠們活著的樣子。 (資料照/紐西蘭保育部/美聯社)

紐西蘭保育部和國立博物館的海洋哺乳動物專家判定是一隻雄性鏟齒中喙鯨。這些科學家說,已展開DNA鑑定以確定分類。

紐西蘭保育部奧塔戈海岸管理主管戴維斯(Gabe Davies)表示:「鏟齒中喙鯨是現代最鮮為人知的大型哺乳動物物種之一。」

戴維斯15日在聲明中說:「自1800年代以來,全世界只有6個樣本紀錄,其中只有1個不是來自紐西蘭。」聲明還說:「從科學和保育角度來看,這是巨大發現。」

保育部表示,這將讓科學家第一次有機會解剖鏟齒中喙鯨。

https://tw.news.yahoo.com/%E7%B4%90%E8%A5%BF%E8%98%AD%E5%B7%A8%E5%A4%A7%E7%99%BC%E7%8F%BE-%E6%B5%B7%E7%81%98%E8%B5%AB%E8%A6%8B%E5%85%A8%E7%90%83%E6%9C%80%E7%BD%95%E8%A6%8B%E9%AF%A8%E9%AD%9A-072910416.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獨家》墾丁海域珊瑚大白化 慘烈畫面讓潛水教練哭了(「面鏡臉自由潛水」提供)

2024/07/15 10:19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恆春半島海域的珊瑚礁一直是台灣海域的指標,今年遇上極端氣候,北部屢屢出現38度高溫,海水均溫高達30度以上,有潛水教練記錄到墾丁出水口海域出現大量珊瑚白化情況,小琉球也有,是繼2020年後最嚴重,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委託屏東國立海生館學者調查,希望找出搶救珊瑚的辦法。

地球極端氣候日益嚴重,夏季地面溫度不傳升高,今年更是熱浪襲擊,各地頻頻傳出溫度新高,這幾年珊瑚白化已經從偶爾發生變成常態,資深潛水教練Alex近期下海觀察,更是流淚驚呼「好難過,水面溫度曾達34度太可怕,恐釀珊瑚白化最慘一年!」

拍下出水口珊瑚大白化影片的「面鏡臉自由潛水」教練Alex說,同一水域,五月份下水還是美麗的珊瑚海景象,短短兩個月高溫下,出水口已經出現大量的珊瑚白化情況,部分白化珊瑚甚至已經長出象徵死亡的藻類,人類對於氣候暖化問題應該更重視,加快節能減碳的腳步。

墾管處則表示,已經觀察到水溫升高釀珊瑚白化問題,委託海生館專家進行調查,會進一步分析原因,並設法找出原因及搶救方式。

根據調查,墾丁珊瑚白化從1998年接著是2007年,但從2016年後已陸續發生第三次,2020年夏季時,水下10米深甚至還記錄過28度「高溫」,珊瑚白化嚴重,整個地球環境產生劇烈變化,已經是人類必須重視的課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天氣太熱釀高水溫,出水口墾丁珊瑚出現大白化。(「面鏡臉自由潛水」提供)

天氣太熱釀高水溫,出水口墾丁珊瑚出現大白化。(「面鏡臉自由潛水」提供)

天氣太熱釀高水溫,墾丁珊瑚大白化。(「面鏡臉自由潛水」提供)

天氣太熱釀高水溫,墾丁珊瑚大白化。(「面鏡臉自由潛水」提供)

墾丁珊瑚礁海域世界聞名。(「面鏡臉自由潛水」提供)

墾丁珊瑚礁海域世界聞名。(「面鏡臉自由潛水」提供)

短短兩個月時間高溫,墾丁珊瑚出現大白化。圖上為五月景象。圖下為現況。(「面鏡臉自由潛水」提供)

短短兩個月時間高溫,墾丁珊瑚出現大白化。圖上為五月景象。圖下為現況。(「面鏡臉自由潛水」提供)

https://video.ltn.com.tw/article/Oa_D9M6QkJA/PLI7xntdRxhw0WAtjar8mbBJH6nFzOOxRb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海底4000公尺驚現「暗氧」 顛覆科學認知

  
所謂的多金屬結核是一種馬鈴薯大小的團塊,由鐵和錳的氧化物組成,也含有鈷和稀土元素等貴金屬。(圖擷取自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專頁)

所謂的多金屬結核是一種馬鈴薯大小的團塊,由鐵和錳的氧化物組成,也含有鈷和稀土元素等貴金屬。(圖擷取自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專頁)

2024/07/23 14:58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一項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太平洋深海4000公尺處,金屬礦物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產生氧氣,這一發現挑戰了長期以來認為只有光合作用生物才能產生氧氣的觀點。該研究於7月22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

據報導,研究團隊由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SAMS)的史威特曼(Andrew Sweetman)教授和美國西北大學的蓋格(Franz Geiger)教授領導。他們發現,海底的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能夠裂解水分子產生氧氣,這種現象被稱為「暗氧」生成。

多金屬結核是海底礦物資源的一種,通常形成在海底沉積物中。這些結核的主要成分包括錳、銅、鈷、鎳等金屬,並且通常呈圓球狀或橢圓形,大小不一。它們的形成過程涉及化學反應,這些金屬元素會從海水中沉澱出來,逐漸聚集在一起,形成這些結核。

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結核可能形成一種「地質電池」(geobattery),透過海水電解產生氧氣,蓋格教授測量到這些結核表面有0.95伏特的電壓。

這一發現對多個領域都有重要影響,不僅挑戰了科學界對深海生態系統的理解,還可能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時,它也為深海採礦計畫敲響了警鐘,突顯了保護這些新發現的氧氣來源的重要性。

此外,這項發現對深海採礦計畫提出了新的挑戰;多金屬結核不僅是寶貴的礦產資源,更可能在海洋生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需要我們重新評估採礦活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最後,了解「暗氧」生成機制可能有助於更深入理解海洋碳循環,進而深入研究氣候變化問題。

然而,專家也指出,目前的研究範圍有限,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評估這種「暗氧」生成現象的區域重要性和全球影響。史威特曼教授表示:「這個發現可能改變我們對地球早期歷史的理解。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需氧生命可能在哪裡開始,以及它們如何演化。」

蓋格教授則強調了這項研究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我們開始大規模開發深海資源之前,我們需要充分了解這些生態系統的複雜性。保護這些新發現的氧氣來源可能對維持海洋健康至關重要。」

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從海底收集後,置於實驗室中模擬海水中。研究人員發現,海底的金屬礦物在無需陽光的情況下會產生氧氣,這一發現挑戰了以往只有光合作用生物能產生氧氣的觀點。(圖擷取自Northwestern University專頁)

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從海底收集後,置於實驗室中模擬海水中。研究人員發現,海底的金屬礦物在無需陽光的情況下會產生氧氣,這一發現挑戰了以往只有光合作用生物能產生氧氣的觀點。(圖擷取自Northwestern University專頁)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745528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深入格陵蘭冰河險境 挖掘「減速帶」對抗海平面上升

  
近日有科學家在格陵蘭冰川底下發現大量沉積物質,似乎可以減緩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對抗全球暖化。(法新社)

近日有科學家在格陵蘭冰川底下發現大量沉積物質,似乎可以減緩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對抗全球暖化。(法新社)

2024/09/07 13:36

郭顏慧/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外媒報導近期有科學家在格陵蘭(Greenland)冰河下進行一項高風險的任務,也是首次深入冰河底部的沉積物堆積區域。該項研究表明這些沉積物可能會延緩冰河的溶解,從而減緩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研究團隊派出無人潛水艇深入險惡的極深水域,蒐集相關數據,顯示出這些沉積物或許真的能像馬路上的「減速帶」一樣發揮作用。

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整體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了1.48°C,不斷突破紀錄的高溫警告顯示氣候變遷的影響持續加劇。據英國衛報 報導指出,負責格陵蘭冰河研究的卡塔尼亞教授(Ginny Catania)表示,這次的發現對於預測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至關重要,尤其是幫助沿海城市應對極端氣候風險,或許能爭取更多準備的時間。

儘管全球暖化接近《巴黎氣候協定》1.5°C的臨界點,但科學家認為仍有機會減緩暖化速度,避免氣候變遷帶來的更大衝擊。而冰河溶解又與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密切相關,尤其是在格陵蘭和南極等地區。

沉積物的作用目前仍在分析當中,但這些數據或許可以延緩海平面的上升,並幫助沿海城市更好地應對暖化所帶來的威脅。科學家強調,時間有限,全球需加速減排,以避免更嚴重的氣候型災害發生,而這次研究或許也能改變人類對全球氣候危機的整體理解。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792868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白蟻原來這麼重要! 新分類系統顛覆傳統認知

  
科學家重寫白蟻家譜,指出它們是生態系統的關鍵建築師;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

科學家重寫白蟻家譜,指出它們是生態系統的關鍵建築師;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

2024/09/10 15:43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過去,白蟻總是被當作討厭的害蟲,但最近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它們的看法。事實上,全球數千種白蟻中,只有3.5%會對人類造成嚴重問題。新研究顯示,白蟻在維護生態系統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不折不扣的「生態工程師」。

白蟻的作用就像蚯蚓一樣,透過分解植物材料來循環土壤中的養分。它們還能翻動土壤,讓空氣和水分更容易滲透到地下,這對植物的生長非常有幫助。此外,白蟻的巢穴結構巧妙,能在酷熱的天氣中保持涼爽,這種自然的「空調」啟發了現代建築中的節能設計。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近創建了新的白蟻分類系統,為這些小昆蟲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項研究由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的進化基因組單位領導,並已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研究團隊經過專家共識和數據分析,解決了過去分類系統中的混亂。

領導研究的赫勒曼斯博士(Dr. Simon Hellemans)解釋說:「我們的新分類系統非常穩健,為未來的白蟻研究和新物種的發現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分類學,即對生物群體的科學分類,是生物學研究的基石。過去,白蟻的分類多依賴於形態學分析,即根據外觀和行為來區分不同物種。然而,這種方法容易出現主觀偏差,導致白蟻家族譜系的複雜和混亂。

隨著現代DNA測序技術的發展,科學家能更準確地重建白蟻的家族樹。然而,白蟻物種進化迅速,這使得它們的分類更加困難。

最新的研究透過詳細的數據分析和形態學調查,徹底解決了白蟻家族譜系中的混亂。赫勒曼斯博士指出:「我們成功地消除了白蟻家族中的並系群和多系群問題,創建了一個能適應新物種發現的穩定系統。」這不僅讓白蟻的研究變得更加精確,也有助於改善害蟲防治。

例如,戈氏家白蟻(Coptotermes gestroi)最初因與長唇白蟻(Dolichorhinotermes longilabius)有形態上的相似性,被歸類在同一科。但經過新的系統發育和形態學調查,科學家重新將其歸類到「異白蟻科」(Heterotermitidae)。

更新白蟻的生命樹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協作。這項工作始於2022年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研討會,由布爾吉農教授(Professor Tom Bourguignon)組織,該會議提出了一個修訂生命樹的框架。這些修訂基於大量數據分析和形態學研究,並依靠該校的超級計算機完成。

赫勒曼斯博士強調,這項合作成果讓白蟻的研究基礎更加穩固,有助於未來深入理解這些重要的生態系統工程師。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795792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南極洲新物種「帶狀龍魚」現身! 科學家發出警訊

  
這張照片展示了兩種南極龍魚,左側的是新發現的「帶狀龍魚」 (Akarotaxis gouldae),右側是牠的近親「裸頭龍魚」(Akarotaxis nudiceps)。雖然兩種龍魚外觀相似,但仔細觀察仍可發現一些微妙的形態差異。(圖擷取自Zootaxa期刊)

這張照片展示了兩種南極龍魚,左側的是新發現的「帶狀龍魚」 (Akarotaxis gouldae),右側是牠的近親「裸頭龍魚」(Akarotaxis nudiceps)。雖然兩種龍魚外觀相似,但仔細觀察仍可發現一些微妙的形態差異。(圖擷取自Zootaxa期刊)

2024/09/08 09:40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在南極洲西側半島冰冷的海域中,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VIMS)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全新龍魚物種,並將其命名為「Akarotaxis gouldae」,或稱「帶狀龍魚」。這項發現不僅展現了南極洲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凸顯了這個脆弱環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最初,研究人員在拖網捕撈浮游生物時,誤將「Akarotaxis gouldae」幼魚標本當成「Akarotaxis nudiceps」(裸頭龍魚)的幼魚。然而,透過遺傳分析,由VIMS科學家科索(Andrew Corso)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2個物種之間顯著的差異,證明「Akarotaxis gouldae」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他們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動物分類學》(Zootaxa)期刊上。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Akarotaxis gouldae」成魚的兩側有兩條明顯的帶狀條紋,這是區分牠與近親「裸頭龍魚」的重要特徵。這項發現也說明了遺傳檢測在生物分類學上的重要性,同時也突顯了自然歷史收藏的價值。

透過時間校正系統發育分析,研究人員推測「Akarotaxis gouldae」大約在78萬年前從「裸頭龍魚」分化出來。當時南大洋大部分地區被冰川覆蓋,這個新物種可能在冰川下方的深溝中被隔離,依靠冰川移動帶來的食物生存。直到冰川退去後,這個亞群體才逐漸演變成獨立的物種。

然而,這個新發現的物種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南極洲的龍魚大部分時間都在深水中度過,目前對牠們的了解仍然很少。研究表明,龍魚會在較淺的沿海水域進行巢穴守衛,而幼魚則會在水面的附近活動。加上牠們的繁殖能力有限,以及分布範圍僅限於南極洲西側半島周圍水域,使得「Akarotaxis gouldae」成為脆弱的物種。

南極洲西側半島周圍的水域是國際南極磷蝦漁業的重點捕撈區域,漁船在0到250米深的水域中拖網捕撈磷蝦。由於「Akarotaxis gouldae」的幼魚在淺水區活動,因此可能面臨被漁網捕獲的風險。此外,氣候變遷造成的水溫上升和冰層減少,也可能對牠們的生存造成威脅。

科學家呼籲,在我們更了解南極洲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及其相互影響之前,應謹慎開採資源,避免對這個獨特的環境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793518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150 兆噸水氣直衝天際!東加火山爆發 影響全球氣候數年

  
東加火山爆發產生的火山灰煙柱,從太空中清晰可見。(圖: NASA Earth Observatory)

東加火山爆發產生的火山灰煙柱,從太空中清晰可見。(圖: NASA Earth Observatory)

2024/09/11 12:04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2022 年 1 月 15 日,南太平洋島國東加發生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海底火山爆發事件。洪加東加-洪加哈派(Hunga Tonga–Hunga Ha'apai)火山猛烈噴發,不僅引發了強烈的海嘯,更向大氣層釋放出巨量的水氣和氣溶膠,對全球氣候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生活科學》(LiveScience)網站報導,這場火山爆發是現代科學儀器記錄到的最大規模水下爆炸,其釋放的能量相當於數百枚原子彈。火山噴發形成的巨大蕈狀雲直衝天際,甚至從太空中都能清晰可見。除了造成東加當地房屋損毀和人員傷亡外,火山爆發也向大氣層注入了約 150 兆噸的水氣,相當於全球平流層水氣含量瞬間增加了約 10%,為科學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機會。

美國航太總署(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的科學家史柯博(Lorenz Schoeberl)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衛星數據分析了洪加火山爆發後續 2年對南半球氣候的影響。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於 2024 年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期刊:大氣層》(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揭示了這次火山爆發對地球大氣環境的長期影響。

史柯博的團隊發現,在火山爆發後的1年中,火山灰和氣溶膠形成的遮蔽效應,將陽光反射回太空,導致南半球出現了短暫的降溫現象。然而,巨量水氣被注入平流層後,卻產生了相反的暖化效應,將熱量困在大氣層中。研究顯示,在這一年中,火山氣溶膠的冷卻效應略微超過了水氣的暖化效應,但到了 2023 年底,火山爆發的影響已基本消散。

這次火山爆發釋放的水氣不僅影響了大氣溫度,還對臭氧層造成了衝擊。2022 年 3 月和 4 月,熱帶平流層的溫度因水氣注入而降低了攝氏 4 度,進而引發了二次環流模式,導致 2022 年全年的臭氧含量降低,可能加劇了南半球的紫外線輻射問題。

除了水氣之外,火山爆發也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形成硫酸鹽氣溶膠,這些氣溶膠會反射陽光,可能導致全球降溫。然而,由於洪加火山爆發釋放的二氧化硫量遠不及 1991 年菲律賓皮納土波火山(Mount Pinatubo)爆發的規模,因此其降溫效應主要局限於南半球,且影響相對較小。

史柯博的團隊指出,儘管洪加火山爆發對地球輻射平衡的影響相當短暫,但也導致全球輻射通量在2年內減少了不到每平方公尺 0.25 瓦。這項研究揭示了大型火山爆發對地球氣候系統的複雜影響,也提醒我們,即使是海底火山爆發,也能對全球大氣環境產生深遠影響,值得持續關注和研究。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79673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