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聖嬰年消退 美氣象局預測:反聖嬰2024下半年恐成形

  
聖嬰事件發展的冬季,台灣容易出現暖冬;隔年春季則易出現春雨偏多的情形。(資料照,中央氣象署提供)

聖嬰事件發展的冬季,台灣容易出現暖冬;隔年春季則易出現春雨偏多的情形。(資料照,中央氣象署提供)

2024/02/09 22:10

〔中央社〕美國國家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今天表示,經歷強烈的聖嬰年之後,2024年下半年可能出現反聖嬰現象(La Nina),其天氣模式特徵是太平洋處於異常低溫狀態。

路透社報導,反聖嬰現象一般會提高澳洲、東南亞和印度等地的降雨量,同時為美洲種植穀物及含油種子等作物的地區帶來較乾燥天氣。

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表示:「儘管春季期間做出的預測較不可靠,歷史趨勢顯示強烈的聖嬰現象(El Nino)過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反聖嬰現象。」

氣象預報中心指出,目前聖嬰現象的天氣模式,很可能會在2024年4月到6月轉為中性狀態。聖嬰現象天氣模式在亞洲造成乾熱天氣,並使美洲部分地區降雨高於平常水準。

氣象預報中心每月預報顯示,反聖嬰現象在6月到8月之間形成的機率為55%。

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研究部門BMI大宗商品分析主管周德里(Sabrin Chowdhury)說:「反聖嬰現象恐影響美國小麥及玉米的產量,以及拉丁美洲大豆和玉米的產量,包括巴西。」

印度氣象局(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一名官員則說:「反聖嬰現象的形成有利於印度雨季。一般而言,季風會在反聖嬰年期間帶來豐沛雨量。」

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印度去年由於雨季降雨減少,限制這項主要作物出口。全球小麥第2大出口國澳洲的小麥產量同樣遭受打擊,東南亞棕櫚油種植園和稻田的降雨也低於正常水準。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576548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歐盟科學家證實 今年1月史上最熱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全球剛經歷有紀錄最熱的1月份,延續因氣候變化助長的異常高溫。(路透)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全球剛經歷有紀錄最熱的1月份,延續因氣候變化助長的異常高溫。(路透)

2024/02/08 14:24

相關新聞請見:

歐盟科學家證實 2023年為全球史上最熱一年

黃邦平/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全球剛經歷有紀錄最熱的1月份,延續因氣候變化助長的異常高溫,該機構副主任警告,唯有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才能阻止全球暖化上升。

根據《路透》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可以追溯至1950年記錄,由於人類造成氣候變化和聖嬰現象,導致氣溫逐漸升高,2023年成為全球最熱的一年,2024年1月更創下近年來最熱的1月份。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副主任柏吉斯(Samantha Burgess)指出,「這不僅僅是最熱的1月,而且我們還剛經歷比工業化前參考期高出攝氏1.5度以上的12個月,唯有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才能阻止全球暖化上升。」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上月表示,今年氣溫有3分之1機率比2023年更熱,還有高達99%機率可能列入最熱年份前5名之中。

報導分析,各國在2015年簽訂《巴黎協定》中同意致力於防止全球暖化超過攝氏1.5度,避免引發更嚴重或不可逆後果,儘管過去12月超過攝氏1.5度,但世界尚未違反《巴黎協定》的目標,其目標指的是數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57572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有望成世界最大蛇類!厄瓜多發現新物種「北方綠水蚺」

  
科學家在厄瓜多雨林中發現世界最大蛇類「北方綠水蚺」。(美聯社)

科學家在厄瓜多雨林中發現世界最大蛇類「北方綠水蚺」。(美聯社)

2024/03/03 06:24

首次上稿 03/02 23:52
更新時間 03/03 06:24

李秋明/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研究人員在厄瓜多雨林中發現新物種「北方綠水蚺」(Northern Green Anaconda),估計其身長可達6.1公尺,體重200公斤,有可能成為人類發現的世界最大蛇類。

《路透》報導,研究人員弗萊(Bryan Fry)說:「人們認為野生綠水蚺只有一種,即Eunectes murinus,但這個月的科學雜誌《多樣性》(Diversity)指出,新的北方綠水蚺屬於不同的新物種,叫作Eunectes akiyama。」

2種綠水蚺在視覺上非常相似,但基因差異卻高達5.5%,這讓科學家感到非常驚訝。弗萊表示,「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遺傳差異」,因為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只有1%左右。

在此之前,森蚺及網紋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有傳言森蚺可以長達10.6公尺至12.2公尺,但是目前並沒有可靠的證據驗證這些說法,這也讓北方綠水蚺有望成為世界最大蛇類。

https://news.ltn.com.tw/news/novelty/breakingnews/459549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以為滅絕200多年!「魔鬼魚」現蹤大西洋 清晰空拍照曝光!

  
在大西洋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灰鯨,時隔200多年於3月初在大西洋現蹤。(美聯社)

在大西洋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灰鯨,時隔200多年於3月初在大西洋現蹤。(美聯社)

2024/03/17 21:26

祝蘭蕙/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在大西洋(Atlantic Ocean)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灰鯨」(Gray whale),時隔200多年竟然再次於該片海域現蹤,日前被捕捉到清晰影響,讓海洋學界感到震驚且興奮!

綜合外媒報導,灰鯨學名為「Eschrichtius robustus」,又被稱為「魔鬼魚」,平均體長約16公尺、36公噸重,一般可活50至60年。灰鯨是灰鯨屬和灰鯨科唯一的現存物種,灰鯨科在地球上已有約1500萬年的歷史,目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多棲息於熱帶及暖溫帶海域,數百年前在大西洋也有族群,但後來被大量獵殺,大西洋已有200多年未見此物種,被專家學者認為在大西洋已滅絕。

不過本月1日,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首府波士頓(Boston)的「新英格蘭水族館」(New England Aquarium)的團隊,在麻州南塔克特島(Nantucket)以南約48公里的海面上發現一頭灰鯨。這是灰鯨時隔200年再次於大西洋現蹤,新英格蘭水族館的調查無人機在灰鯨現蹤地點上空盤旋約45分鐘,拍攝到這頭灰鯨反覆浮出水面的清晰影像,團隊推測可能是在進食。

此情此景讓新英格蘭水族館安德森卡伯特海洋生物中心(Anderson Cabot Center for Ocean Life)科學家歐布萊恩(Orla O’Brien)直呼「難以置信」,「這種動物被認為不再存在於這片海域,我們看到牠的當下笑了,因為看到數百年前從大西洋消失的動物是多麼讓人興奮!」團隊認為,灰鯨再次於大西洋現蹤是氣候變遷導致。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61079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研究:西元2100年前全球97%國家人口恐呈負成長

  
美國「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最新預測研究示警,2050年前全球四分之三國家人口將呈負成長,且至本(21)世紀結束前,全球97%國家人口都將縮減。圖為索馬利亞難民嬰兒。(歐新社)

美國「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最新預測研究示警,2050年前全球四分之三國家人口將呈負成長,且至本(21)世紀結束前,全球97%國家人口都將縮減。圖為索馬利亞難民嬰兒。(歐新社)

2024/03/21 11:35

郭顏慧/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最新預測研究示警,2050年前全球四分之三國家人口將呈負成長,且至本(21)世紀結束前,全球97%國家人口都將縮減。

據《法新社》報導,美國「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20日登於「刺胳針神經學」期刊一篇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根據全球生育、死亡及生育相關大數據資料,可預期至本世紀中(2050年),全球將有四分之三國家人口呈現縮減,且至本世紀末前全球204國家(地區)中198個國家地區,即97%國家人口將呈現負成長。

根據該研究報告預測,至西元2100年,僅有薩摩亞(Samoa)、索馬利亞(Somalia)、東加(Tonga)、尼日(Niger)、查德(Chad)、塔吉克(Tajikistan)等6國仍保持2.1以上的總和生育率(TFR,簡稱生育率),意即平均每位婦女生育2名嬰兒,一般認為要保持國家人口長期不萎縮所需的生育率即為2.1。

對此,IHME研究員埃米爾沃爾賽特(Stein Emil Vollset)指出,全球部分國家爆發「嬰兒潮」,而部分國家「嬰兒荒」的兩極現象將加劇,造成嚴重社會影響,造成21世紀重大社會變革。

IHME研究員巴塔查吉(Natalia Bhattacharjee)也示警,未來生育率趨勢改變,將重組全球經濟及影響國際勢力平衡。而當幾乎每個國家人口都在萎縮時,若要維持經濟成長,則必須相當程度倚賴開放移民等政策。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部分專家則認為應審慎看待此份報告,認為其預測模型有部分限制,包括對開發中國家資料不足等等。

WHO在期刊上指出,相關數據研究不應「危言聳聽」,而必須細微觀察檢視,平衡悲觀和樂觀數據。此外,他們亦指出人口減少雖對勞力、社會安全及國際地緣政治有所衝擊,但對環境、糧食危機等則有正面影響。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614707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台灣百年來溫度上升1.5度 未來颱風數量減少、強度增加

  
氣象署分析,台灣過去百年來溫度上升約攝氏1.5度,且極端降雨強度增加及頻率增加,侵台颱風數量雖減少,但颱風強度和降雨均增加。(資料照)

氣象署分析,台灣過去百年來溫度上升約攝氏1.5度,且極端降雨強度增加及頻率增加,侵台颱風數量雖減少,但颱風強度和降雨均增加。(資料照)

2024/04/01 10:28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氣候變遷愈來愈顯著,據交通部氣象署結合學研單位合作分析結果顯示,台灣過去百年來溫度上升約攝氏1.5度,整體趨勢推估未來冬季變短、夏季變長;且極端降雨強度增加及頻率增加,侵台颱風數量雖減少,但颱風強度和降雨均增加。

交通部今(1日)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進行「極端氣候災防預警及汛期防汛準備」進行專題報告,根據氣象署與學研單位合作分析顯示,台灣過去百年溫度上升約1.5度,年總雨量變化雖然不大,但降雨日數減少,顯示短時間強降雨發生頻率增加。

氣象署推估,未來天候整體趨勢為冬季變短、夏季變長、極端高溫發生頻率增加、春雨減少、梅雨強降雨增加、極端降雨強度及頻率都增加,以及侵台颱風數減少,但颱風強度和降雨都會增加。

為精進乾旱監測及預報系統,氣象署表示,持續開發「新一代劇烈天氣監測系統」,提供水利署客製化服務,發展乾旱指標監測預警系統,建置全台灣1公里解析度的乾旱監測產品,透過衛星遙測技術監測即時乾旱狀況,未來每1到3個月提供乾旱指標預報。

另因應颱風預警,氣象署表示,今年颱風季起,預報期間將試辦「沿海地區風力預報」,協助縣市政府強化停班停課決策。針對較大規模或較劇烈豪雨,已有提供定量降雨預報且每3小時更新,若有停班停課決策需要,則會主動召開地方政府視訊連線研商會議。

氣象署表示,針對暴雨導致溪水暴漲預警,今年也將正式辦理「山區暴雨的溪水暴漲警示」,針對高風險溪流區,透過發送災防告警訊息,示警溪水暴漲風險。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626072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暖化影響地球自轉 牽動有史以來首次「負閏秒」

  
加拿大北極群島海冰與永晝期間的午夜陽光。(美聯社檔案照)

加拿大北極群島海冰與永晝期間的午夜陽光。(美聯社檔案照)

2024/03/28 21:11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氣候變遷正在擾亂時間。根據27日發表的一份研究,近年由於地球核心變化,地球自轉正在加速,未來幾年的某一天,每個人可能都將失去一秒鐘的時間,至於什麼時候需要有史以來首次加入「負閏秒」,則與全球暖化有關係。

人類依照地球自轉來測量一天的時間,但是1967年起採用原子鐘以原子振盪頻率所計算的時間為標準,即「世界協調時間(UTC)」。但是原子鐘時間仍有需要與根據地球自轉的天文時同步,於是出現問題,因為地球自轉長期以來比原子鐘時間稍慢,兩者時間不同步,因此有了妥協做法,兩者差距接近0.9/1秒,就在世界協調時間加上一「閏秒」。1972年以來已經加了27閏秒,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

但是近年地球自轉速度變快,正超過原子鐘時間,人類面臨必須史無前例地減去1秒,也就是加入「負閏秒」。

這份27日於《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報告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地球物理學家艾格紐(Duncan Agnew)指出,地球液態核心與其固態外殼的旋轉不同步,若液態核心旋轉減速,固態外殼旋轉就將加速來保持動量,這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情況,不過,暖化導致極地融冰流入海洋、漂向赤道,又減緩自轉速度,可能使需要加入負閏秒的時間,從原本認為的2026年延到2029年。

艾格紐說,極地融冰「已經大到足以明顯影響整個地球的自轉,這是前所未見的」,「對我來說,人類導致地球自轉改變,令人驚訝」。

但他認為,儘管有極地融冰的影響,整體而言,地球自轉仍正在加速,這意味著全球很快將會首次需要減去一秒鐘的時間,將會造成龐大影響,許多電腦系統程式預設的是加閏秒,少有能夠處理減一秒,這些程式都需要重寫。

設於法國的國際度量衡局計時部主管塔韋拉(Patrizia Tavella)在這份報告寫道,「之前從未加入過、或者測試過負閏秒,因此,可能由此產生的問題會是空前的」。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623123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今年3月史上最熱! 地球持續發燒 連續10個月破高溫紀錄

  
今年3月是有紀錄以來最熱3月,同時也是連續第10個月刷新高溫紀錄。(法新社)

今年3月是有紀錄以來最熱3月,同時也是連續第10個月刷新高溫紀錄。(法新社)

2024/04/09 16:04

莊文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地球發燒不止!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宣布,今年3月是有紀錄以來最熱3月,同時也是連續第10個月刷新高溫紀錄,有專家示警,若高溫情形在8月以前沒有趨緩,人類將把地球帶往未知領域。

綜合外媒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3月平均氣溫為14.14℃,比2016年3月氣溫高0.1℃,今年3月全球氣溫比工業時代前(1850年-1900年)3月平均氣溫高1.68℃;地球氣溫已連續10個月打破往年同期紀錄。

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1900年前工業化時期平均氣溫高1.58攝氏度;「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指出,雖然聖嬰現象導致東太平洋海平面水溫上升,不過異常高溫的主因依然是人為溫室氣體排放。

NASA旗下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所長施密特(Gavin Schmidt)警告,如果這種異常高溫在8月還沒有穩定下來,地球將進入未知領域,「這意味著地球暖化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氣候系統的運作方式,比科學家預期的要早得多。」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635462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迄今最嚴重! NOAA宣布全球珊瑚礁遭受第4次大規模白化

  
美NOAA宣布第4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至少54國家或地區的珊瑚礁出現大規模白化現象。(路透)

美NOAA宣布第4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至少54國家或地區的珊瑚礁出現大規模白化現象。(路透)

2024/04/16 12:57

莊文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全球珊瑚再度面臨危機!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宣布,這是過去30年來第4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至少54國家或地區的珊瑚礁出現大規模白化現象。

據《路透》報導,美NOAA和國際珊瑚礁協會ICRI共同宣布了最新一起的全球珊瑚白化事件,沿著從澳洲到肯亞再到墨西哥的海岸線,至少54個國家和地區的珊瑚礁出現了大規模白化,這是過去30年來第4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

過去3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都發生在聖嬰現象期間,分別是1998年、2010年和2014-2017年,聖嬰現象通常會帶來海水溫度升高,氣候變遷加劇了聖嬰現象,過去一年的海溫打破了自1979年以來保持的記錄。

1998年、2010年和2014-2017年也恰逢厄爾尼諾氣候模式,通常會帶來海水溫度升高。由於氣候變遷加劇了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過去一年的海面溫度打破了自1979年以來保持的記錄。

NOAA專家預計,這次全球白化事件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廣泛的一次,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地區近一半被調查的珊瑚礁白化程度「非常高」或「嚴重」,這是大堡礁在短短9年內發生的第5次白化事件,遠比科學家預期每10年發生2次的頻率要高得多。

馬達加斯加、坦尚尼亞、肯亞附近的印度洋珊瑚礁也遭受了白化,加勒比海珊瑚礁自去年8月起就經歷了大範圍的白化,在該地區工作的科學家坦言「我從未見過這種程度的白化。」

反覆發生的白化事件正在顛覆早期的科學模型,這些模型預測,當全球暖化達到比工業化前溫度高1.5℃時,世界上70%至90%的珊瑚礁可能會消失,迄今為止,全球暖化已達1.2℃。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642707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全球暖化威脅!澳洲大堡礁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白化現象

  
澳洲大堡正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事件。圖為大堡礁蜥蜴島附近的一處珊瑚環礁。(法新社)

澳洲大堡正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事件。圖為大堡礁蜥蜴島附近的一處珊瑚環礁。(法新社)

2024/04/17 12:29

蔡百靈/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澳洲大堡礁綿延2600公里,擁有驚人的生物多樣性,包含600多種珊瑚、1625種魚類以及4000多種軟體動物,不過澳洲科學家調查發現,大堡礁正遭遇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白化現象。

綜合外媒報導,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17日指出,透過空中和水下調查,發現大堡礁今年面臨大規模白化事件,受到調查的1080個珊瑚礁中,有730個珊瑚礁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白化現象,約有49%的珊瑚礁出現嚴重白化。

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表示,在大堡礁南部地區,珊瑚礁白化發生率從「高」(31至60% 白化)到「極端」(90%以上白化)不等,受到調查的1080個珊瑚礁中只有3%完全沒有白化,「今年夏天整個珊瑚礁遭受的影響比往年夏天還要嚴重。」

管理局首席科學家比登(Roger Beeden)指出,氣候變遷對於全球的珊瑚礁構成巨大威脅,大堡礁是個令人驚艷的生態系統,雖然一次又一次地展現出復原能力,但今年夏天尤其面臨巨大挑戰。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643816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