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倒數2.5億年?「超級大陸」將形成 恐釀物種大滅絕

  
一份新研究以電腦模型預測,2.5億年後地球上各大陸合併形成超級大陸,對氣候、植披的影響,可能造成哺乳動物大滅絕。圖為西班牙一座水庫今年4月因為乾旱,水庫乾涸見底。(美聯社)

一份新研究以電腦模型預測,2.5億年後地球上各大陸合併形成超級大陸,對氣候、植披的影響,可能造成哺乳動物大滅絕。圖為西班牙一座水庫今年4月因為乾旱,水庫乾涸見底。(美聯社)

2023/09/28 06:13

首次上稿 00:12
更新時間 06:13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氣候變遷的影響如今已經明顯可見,一份25日發表的研究預測,2億5000萬年後,地球各大陸合併,形成「超級大陸」,屆時將導致極端氣溫、輻射以及糧食供應崩潰,可能帶來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大滅絕。

這份25日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這種名為「終極盤古大陸(Pangea Ultima)」形成帶來的大滅絕,主要是因火山活動加劇造成熱負荷,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現今高一倍,太陽年齡增加散發更多輻射和熱帶內陸沙漠的擴大。

合作進行這項研究的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里茲大學、瑞士伯恩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等研究人員,利用英國氣象局的氣候模型以及布里斯托大學的超級電腦,模擬未來所有大陸合併在一起時的風、雨、濕度趨勢,以及利用板塊運動模型、海洋化學和生物學,計算二氧化碳量,是首次有研究試圖探究地球地理上的重組,可能會對氣候造成的影響。

在「終極盤古大陸」年代,預期將有三重打擊:大陸性效應,太陽釋出更多能量和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在這樣的世界裡,氣溫廣泛處於攝氏40度到50度,沿海濕度也會更高,廣大的內陸沙漠地帶則極度乾燥,世界將重新經歷2億6000萬年前二疊紀到三疊紀之交,曾出現的極端酷熱,當時地球上90%的物種滅絕。

氣溫長時間高於攝氏40度,會超過許多生物所能容忍的範圍。哺乳動物一直被視為地球演化的成功例子,尤其在恐龍滅絕之後,但是包括人類在內,哺乳動物對高溫的調適或許太緩慢。

除了高溫的直接衝擊,還會有植被崩潰造成的嚴重糧食供應問題。這份研究報告指出,氣溫超過攝氏40度,大多數的植物都將面臨壓力,若長時間處於60度環境下,植被就會徹底崩潰。

報告第一作者、布里斯托大學地球科學助理研究員佛恩沃斯(Alexander Farnsworth)說,「人類現在是居主導地位的物種,但是地球和地球上的氣候決定這個主導地位能維持多久」。

這份研究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流行期間展開,報告承認,由於距離他們預期會發生的時間還很久,仍有高度不確定性,但是他們希望這份研究,對過去的物種大滅絕事件,提供地殼構造上的線索,這些數據也可在天文學家尋找其他適居行星時派上用場。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44193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瑞士冰川2年減少10%! 專家:全球暖化影響超乎想像

  
受全球暖化影響,瑞士冰川正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消融。(路透資料照)

受全球暖化影響,瑞士冰川正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消融。(路透資料照)

2023/09/30 21:5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世界許多地方都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根據最新研究指出,瑞士的冰川正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消失,在短短的兩年內就減少了總體積的10%。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瑞士科學院(Swiss Academy of Sciences)冰層觀察委員會公布的數據,瑞士的冰川於今年減少了總體積的4%,僅次於2022年的6%。而這兩年冰川減少的量,竟與1960年至1990年三十年間減少的一樣多。

與瑞士科學院合作、「瑞士冰川監測(GLAMOS)」網站負責人赫斯(Matthias Huss)在接受CNN的採訪中表示,「儘管冰川在這十幾年來不斷的消失,但在2022年與2023年減少的量真的令我們震驚,超出了我們迄今所經歷的一切」,他說,「若不是全球暖化的影響,這些極端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

近兩年的極端氣候導致瑞士許多冰川消退、消失,瑞士中部烏里州(Canton Uri)的聖安納佛恩冰川(St. Annafirm)也因大幅減少的關係,GLAMOS不得不停止監測。今年8月,瑞士氣象局發射的氣象氣球,必須爬升至5298公尺才能偵測到攝氏0度,這是有史以​​來最高的「0度線」。

對此,瑞士於今年6月透過全民公投通過了一項新法案,希望藉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和天然氣,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Net Zero)的目標。然而近期的研究發現,即使達成了目標,世界一半以上的冰川也可能在本世紀末消失。

圖為瑞士瓦萊州(Valais)的隆河冰河(Rhone glacier)。上圖攝於2015年7月14日,下圖攝於2023年8月24日(法新社資料照)

圖為瑞士瓦萊州(Valais)的隆河冰河(Rhone glacier)。上圖攝於2015年7月14日,下圖攝於2023年8月24日(法新社資料照)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444279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慘!近千隻鳥類撞上芝加哥展覽中心 遍地鳥屍觸目驚心

  
美國芝加哥麥考密克湖濱展覽中心,有964隻鳥類於夜間飛翔時撞上窗戶後死亡。(美聯社)

美國芝加哥麥考密克湖濱展覽中心,有964隻鳥類於夜間飛翔時撞上窗戶後死亡。(美聯社)

2023/10/07 09:1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麥考密克湖濱展覽中心(McCormick Place Lakeside Center),近日發現964隻鳥類於夜間飛翔時撞上窗戶後死亡,滿滿的鳥屍看起來就像是「地毯」一樣。

據《美聯社》報導,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Chicago Field Museum)退休鳥類收藏部門主管威拉德(David Willard),40年來一直在麥考密克展覽中心檢查鳥類撞擊死亡情況,5日上午他赫然看到遍地鳥屍。

威拉德透露,每天的鳥屍通常在0隻至15隻之間,這是他做紀錄40年來首次發現如此大規模的狀況,實在是令人震驚,該批死鳥共有33種不同種類,其中以棕櫚林鶯和黃腰白喉林鶯佔大多數。

鳥類專家指出,這些雀形目鳴禽亞目鳥類是在白天進食、晚上遷徙,4日晚間順著風勢從北向南移動,在最佳遷徙條件下受到雨水和低矮展廳的燈光、窗戶影響,造成了致命的結果。

史密森尼生物保護研究所和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2014年公布的調查顯示,全美每年約有3.65億至9.88億隻鳥類撞擊窗戶死亡。這幾乎是美國各個主要城市都會出現的問題,因為鳥類看不出透明的玻璃,當牠們透過窗戶看到樹叢或者是植物倒影時,就會飛過去導致喪命。

工作人員分類鳥屍。(美聯社)

工作人員分類鳥屍。(美聯社)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45138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平流層竟有大量不明金屬物科學家驚呆 太空垃圾恐改變地球大氣

  
人類發展太空產業,發射大量衛星、火箭,正悄悄改變地球大氣。(歐新社)

人類發展太空產業,發射大量衛星、火箭,正悄悄改變地球大氣。(歐新社)

2023/10/25 10:5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為了研究平流層中,因為流星燃燒所產生的細小微粒和宇宙塵埃等氣溶膠(aerosol,氣懸膠體)濃度,派遣高空氣象觀察機收集大氣樣本,卻意外發現高濃度的金屬元素,這發現指向了大量太空垃圾對於大氣的改變。

綜合外媒報導,NOAA高空氣象觀察機在平流層收集大氣樣本,檢測隕石在進入地球時,燃燒所所產生的宇宙塵埃,卻意外發現高濃度的金屬元素,鋰、鋁、銅和鉛濃度遠遠超過天然宇宙塵埃金屬,遠遠超過流星燒蝕的預期含量,甚至還發現幾乎不存在在隕石內的鈮、鉿等稀土金屬,這與太空產業有所關連,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NOAA化學科學實驗室的大氣化學家墨菲(Daniel Murphy)表示,研究小組並沒有預料到會在平流層中發現這些元素,並且最初對它們的來源感到困惑。「但是鋁和銅的組合,加上用於耐熱高性能合金的鈮和鉿,為我們指向了太空產業」。

研究小組分析指出,一共發現20多種與太空工業相關的元素,這項發現代表著平流層污染與太空碎片重返大氣層有關,包含火箭發射後,脫離的推進器墜回地球、廢棄衛星再入大氣層等,它們可能在燃燒時釋放出大量金屬污染物。

目前約10%的氣溶膠受到了太空垃圾金屬的污染,但研究人員預測,未來幾十年內這一比例可能會躍升至50%左右,火箭留下的金屬痕跡可能會以科學家不理解的方式改變大氣模式,對大氣、臭氧層和地球生命產生什麼影響無從得知。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46910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屢創恐怖紀錄! 2023年氣候報告:地球已進入「未知領域」

  
最新的2023年氣候狀況顯示,地球已經進入「未知領域」。(法新社)

最新的2023年氣候狀況顯示,地球已經進入「未知領域」。(法新社)

2023/10/31 11:1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氣候變遷引發許多前所未見的紀錄,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日前發表文章警告,最新的2023年氣候狀況顯示,地球已經進入「未知領域」。

美國學術期刊《生物科學》(BioScience)刊登由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所發表的一篇文章,這篇名為《2023年氣候狀況報告:進入未知領域》的文章中指出用來追蹤氣候變化的35個地球生命體徵中有20個處於創紀錄的極端數字,強調「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關於氣候危機的未知領域,這是人類歷史上所未曾親睹的情況。」

研究分享的數據顯示,許多與氣候相關的紀錄在2023年被大幅打破,特別是與海洋溫度和海冰相關的紀錄,7月7日南極海冰創自衛星資料出現以來的最低每日相對範圍;氣溫部分,今年6月至8月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時期,7月初創地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全球日平均表面溫度,可能是過去10萬年來地球上最溫暖的溫度。

同時加拿大的野火季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二氧化碳排放,排放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超過了加拿大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0.67億噸;2021年至2022年間,全球樹木覆蓋率損失率每年下降9.7%,達到2280萬公頃。

預估21世紀末,恐多達3億至60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處於地球宜居區之外,這意味著他們將面臨酷熱、糧食供應有限和死亡率上升的問題。

文章最後提到,他們對2023年極端天氣事件的猛烈程度感到震驚,對現在地球所進入的未知領域感到恐懼,呼籲需要制訂針對這一根本問題的政策,優先考慮人類福祉並限制富人過度消費和過度排放的全球經濟轉型,且所有與氣候相關的行動都必須以公平和社會正義為基礎。

氣象達人彭啟明也在臉書分享這篇文章,他嘆讀到這篇文章,有點令人擔心,因為今年的破紀錄實在太多,「不大真實的感覺」。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47495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WMO估聖嬰現象持續至明年4月 今年可能成史上最熱年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預估這一波聖嬰現象將持續影響到明年4月份,而2023年有可能會是史上溫度最高的一年。示意圖。(美聯社)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預估這一波聖嬰現象將持續影響到明年4月份,而2023年有可能會是史上溫度最高的一年。示意圖。(美聯社)

2023/11/08 19:5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今(8)日表示,由於溫室氣體不斷上升,預估當前的聖嬰現象(El Nino)將持續影響到明年4月份,而2023年很可能會成為史上最炎熱的一年。

《法新社》報導,世界氣象組織表示,這次的聖嬰現象從今年7月至8月間快速發展,且很可能會在眼下這個時間點到1月之間達到高峰。在最近一次的報告更新中,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有90%的可能性,它(聖嬰現象)會存留於整個即將到來的北半球冬季與南半球夏天。」報告中還提到,預估聖嬰現象會至少持續到明年4月。

聖嬰現象是一種平均2到7年發生一次的天氣現象,全球氣溫通常會在此現象發生的1年後升高,部分地區則會有乾旱或下起暴雨的異常情況。

據世界氣象組織預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溫度持續上升的情況,很有可能會持續到明年4月,而非洲之角、南美洲拉普拉塔盆地、北美東南部、中亞與東亞部分地區的降雨量會高於往年平均;南美洲北部、澳洲大部分區域還有太平洋島嶼的降雨量則將減少。

世界氣象組織主席塔拉斯(Petteri Taalas)在聲明中警告,由於6月以來陸地與海洋表面溫度均創下歷史新高,2023年很有可能會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他說:「這很明顯是因為人類活動中所產生的,阻礙熱能散失之溫室氣體濃度上升造成的。 」

聖嬰現象上一次發生在2018至2019年期間,結束後緊隨著而來的就是反聖嬰現象(La Nina),而這一波反聖嬰現象一直持續到今年上半年才畫下句點。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484027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研究揭全球99城正下沉!台北上榜 亞洲3都降最快

 
中時新聞網
 
美國羅德島大學研究發現,全球99座城市正在下沉,其中也包含台北。(資料照/shutterstock)
美國羅德島大學研究發現,全球99座城市正在下沉,其中也包含台北。(資料照/shutterstock)
字級設定:

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研究團隊發現,全球多達99個沿海城市正在下沉,將影響至少2億人口,當中也包含台北。其中中國天津、印尼三寶瓏(Semarang)、印尼首都雅加達等亞洲3都市下沉速度最快,每年最大下沉幅度超過3公分。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引述2022年獲刊載於《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的羅德島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衛星向地球發射微波訊號後產生的反射波,藉由分析這些反射波的時間與強度來確定地面高度,由於衛星每12天會經過同一地點,因此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地表如何變化。

團隊分析2015至2020年間的衛星影像發現,全球99座城市的下沉速度快於海平面上升速度,一共有34座城市每年下沉超過1公分,其中下沉速度最快的城市都在亞洲,包括中國天津、印尼三寶瓏、雅加達,這些城市每年最大下沉速度超過3公分,其中天津最大年下沉速率超過4公分。

眾所皆知印尼首都雅加達正在下沉。

除了上述城市,報告也點名4大人口稠密的下沉「熱點」都市都在亞洲,除了有1200萬人口的天津外,還包括有900萬人口的孟加拉金融港城吉大港、住了2200萬人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以及有1600萬人的巴基斯坦首都喀拉蚩,吉大港及馬尼拉每年下沉超過2公分,喀拉蚩每年下沉超過1公分,這4大城總人口達5900萬人。

下沉速度很快的城市也包括有1500萬人口的土耳其伊斯坦堡、佛州的坦帕灣(Tampa Bay)、紐西蘭北島的奧克蘭,以及台北。

此外報告指出,台北、奧克蘭、奈及利亞商業大城拉哥斯(Lagos)及印度孟買,每年下沉約2公釐,這些城市約涵蓋6300萬人。

研究指出,城市下沉的主因為超抽地下水,不過部分城市則是因為採礦、開採化石燃料等人為活動而下沉。

參與研究的羅德島大學海洋學者Meng Wei示警,許多城市都採取行動因應海平面上升,但他們反而遺漏了沿岸下沉的因素。

儘管研究結果令人擔憂,不過這份報告也發現,部分城市的下沉速度正在減緩,例如過去20年來,印尼首都雅加達從每年下降11英吋(約27.9公分),大幅減緩至部分區域的1英吋(約2.54公分),推測和當局監管超抽地下水有關。

文章來源: Scientists identify 99 coastal cities worldwide - home to at least 200 million people - that are SINKING ... is YOUR home at risk?
文章來源:Subsidence in Coastal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Observed by InSAR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1105001850-260408?chdtv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全球升溫首次超過2度 科學家示警

  
專家引用科學數據指出,本月17日的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水準高了攝氏2.06度。(圖擷自推特)

專家引用科學數據指出,本月17日的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水準高了攝氏2.06度。(圖擷自推特)

2023/11/21 11:3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氣候變遷引發許多前所未見的紀錄,專家日前也警告今年「幾乎肯定」將是12萬5000年來最熱的一年。有專家近日引用科學數據指出,本月17日的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水準高了攝氏2.06度。對於全球升溫首次突破攝氏2度,對於越來越多溫度數據超出預測,科學家也表示擔憂。

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副主任勃吉斯(Samantha Burgess)在社群平台X(前稱為推特)分享初步數據,指本月17日的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水準高了攝氏2.06度。她在PO文中表示,估計這是全球氣溫首次超過1850至1900(工業革命以前)水準攝氏2度以上,也比1991至2020年水準高攝氏1.17度,創下11月最熱一天的紀錄。

據CNN報導指出,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的數據只是初步性質,仍有待現實生活的觀測數據,才能於在數週後確認。勃吉斯也指出,地球1天的升溫超過攝氏2度「並不代表巴黎氣候協定被打破,但也凸顯正接近國際間達成共識的上限。他預估未來幾個月和幾年,升溫高於工業革命前水準攝氏1.5度和2度天數的頻率將會增加。全球也正步向,氣候危機即將無法逆轉的長期局面。

報導提到,聯合國上週的一份報告也顯示,根據各國的氣候計劃,2030年全球暖化將比2010年高出9%。聯合國週一發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即使各國履行目前的減排承諾,本世紀某個時候世界升溫也將達到2.5至2.9度。

專家指出,估計這是全球氣溫首次超過1850至1900(工業革命以前)水準攝氏2度以上,也比1991至2020年水準高攝氏1.17度,創下11月最熱一天的紀錄。(圖擷自推特)

專家指出,估計這是全球氣溫首次超過1850至1900(工業革命以前)水準攝氏2度以上,也比1991至2020年水準高攝氏1.17度,創下11月最熱一天的紀錄。(圖擷自推特)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496553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全球最大冰山動了!專家:恐擾亂航運、影響生態

 
中央社
 
中央社
全球最大冰山正漂往南冰洋(Southern Ocean),為十多年來的首見移動。圖為南冰洋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全球最大冰山正漂往南冰洋(Southern Ocean),為十多年來的首見移動。圖為南冰洋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字級設定:

科學家今天表示,全球最大冰山正漂往南冰洋(Southern Ocean),30多年來首見移動。這座名為A23a的南極冰山面積近4000平方公里,約相當於南投縣面積。

路透社報導,自1986年從南極洲西部的菲爾希納龍尼冰棚(Filchner-Ronne Ice Shelf)崩解以來,這座曾設有蘇聯研究站的冰山因底部卡在威德爾海(Weddell Sea)海底,基本上已擱淺,但現在不再動彈不得。

最近的衛星影像顯示,這座重量近1兆公噸的冰山在強風和洋流的助陣下,正快速漂過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北端。

科研組織「英國南極勘測」(BAS)冰川學家馬許(Oliver Marsh)說,如此巨大的冰山在移動很罕見,因此科學家將密切關注它的軌跡。

這座巨大冰山動起來的同時,很可能會被推入南極洲環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將沿著一條被稱為「冰山巷」的路徑流向南冰洋,屆時會碰到其他有類似命運的冰山。

目前不清楚為何這座冰山突然動起來,尚待釐清。

馬許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大概稍微變薄,浮力變大了一點,得以離開海底並受到洋流的推動。」A23a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冰山之一。

A23a可能會在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 Island)再次擱淺。這會為南極洲的野生動物帶來問題。數以百萬計的海豹、企鵝和海鳥在島上繁殖,並在周圍水域覓食,巨無霸A23a恐會擋路。

2020年,另一座巨大冰山A68曾引發疑慮,擔心它會與南喬治亞島相撞,摧毀海底的海洋生物並阻礙覓食。不過這座冰山後來分裂成無數小塊,得以避免這類的災難。A23a可能也有一樣的結局。

不過馬許說:「這種規模的冰山有可能在南冰洋存活相當長的時間,儘管南冰洋如今溫度已高得多,而且它可能會往北移向南非,從而擾亂航運。」(譯者:盧映孜/核稿:林治平)1121125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1125002175-260408?chdtv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幸運直擊!68隻黑琵現蹤「神奇小池」場面壯觀

  
台江「神奇小池」,聚集了一大群黑面琵鷺埋頭覓食。(圖由王建智提供)

台江「神奇小池」,聚集了一大群黑面琵鷺埋頭覓食。(圖由王建智提供)

2023/11/30 10:58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台江國家公園保育課長王建智今天早上要到台江處上班時,路過安南區北汕尾路的「神奇小池」,意外發現了一大群黑面琵鷺就在路邊的魚塭覓食,小小的魚塭聚集了黑面琵鷺、大白鷺等上百隻的水鳥,距離之近,讓他超驚喜,直呼「幸運!」

王建智表示,這一處魚塭相當知名,鄰近台江國家公園,因魚塭與鹿耳門溪相通,一般於農曆十五過後的大潮,魚塭隨著漲退潮會帶進各種魚蝦,每年的11月、12月黑面琵鷺度冬期間,都會吸引不少黑琵前來覓食。

王建智表示,今天上午7點20分左右,他要到台江處上班時,路過北汕尾路發現「神奇小池」內有大批的黑面琵鷺埋頭覓食,小小的一塊魚塭,聚集了多達68隻。過去他在「神奇小池」最多曾記錄到上百隻之多,有幸遇到的人無不驚奇,因此大家私下都暱稱它為「神奇小池」。

王建智說,今年台江處黑面琵鷺調查,11月25日記錄到3578隻,11月11日的記錄更多達的3799隻。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505998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