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熱帶川普」下台188億雨林基金回歸 開啟零砍伐時代

   
巴西總統承諾收回反環境政策,目標明年開啟零砍伐目標。(法新社)

巴西總統承諾收回反環境政策,目標明年開啟零砍伐目標。(法新社)

2022/11/04 11:3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巴西境內擁有地球之肺亞馬遜叢林,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在位時,與各國合作編列一筆「亞馬遜雨林和氣候保護基金」。在政權輪替後開啟一連串不可逆的破壞,各國於2019年停止與巴西合作。日前魯拉重新回鍋後最高法院裁定重啟這筆約30億雷亞爾(約台幣188億元)基金。

根據衛報指出,巴西最高法院日前裁定重啟「亞馬遜雨林和氣候保護基金」,這項基金是2008年時任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設立,並從各國共同籌措基金,其中挪威就捐贈了94%的金額,總金額竟高達約台幣188億元。魯拉自2003年在位至2011年,8年的任期減少了70%以上的森林砍伐,然而2011年政權輪替,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上台後大量開發土地。

過去幾年來,外號「熱帶川普」的波索納洛允許非法伐木、開發畜牧業、掠奪原住民的傳統領域,並鼓勵民眾前往雨林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2019年挪威與德國終於受不了,紛紛停止贊助基金。一直到今年10月30日,巴西總統大選魯拉打敗波索納洛,承諾撤銷大部分的反環境政策。魯拉表示,預計在明年1月1日就職典禮後,實現零砍伐的目標。法院裁定重啟基金幾個小時後,收到德國駐巴西大使的承認,並表示柏林準備好重新做出貢獻。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11844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1/3世遺冰河 2050前恐消融

   
中國雲南的玉龍雪山冰河。(法新社檔案照)

中國雲南的玉龍雪山冰河。(法新社檔案照)

2022/11/04 05:30

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UNESCO)3日警告,分佈在50個入選UNESCO「世界遺產名錄」保護區內約1.86萬條冰河,經監測後推斷,無論氣溫以何種速度上升,其中3分之1將在2050年前消融。位於世遺保護區內的冰河面積約占全球冰河面積的10%,自2000年以來,由於導致升溫的二氧化碳排放,這些冰河不斷加速退縮,每年損失580億噸冰,相當於法國和西班牙每年的總用水量,占觀測到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近5%。如果按照現在的碳排趨勢,位於世遺保護區內的冰河約半數可能在2100年以前幾近完全消失。(編譯陳成良)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54960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今年全球碳排放量上升1% 10年內恐到達升溫1.5度限制

   
全球碳排放量今年上升1%,科學家擔心10年內恐到達升溫1.5度的限制。(美聯社資料照)

全球碳排放量今年上升1%,科學家擔心10年內恐到達升溫1.5度的限制。(美聯社資料照)

2022/11/11 20:4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的科學家,今天(11日)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公布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今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平均比去年增加了1%,雖然增加速度不如先前那麼快,但可能在10年內就會到達均溫上升1.5度的控制標準。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News)報導,研究第一作者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弗利德林斯坦(Pierre Friedlingstein)指出,美國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起去年增加了1.5%,而中國則下降了0.9%,與長期趨勢相反。他表示,在疫情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能源危機的影響下,今年的數據變得混亂且難以預測趨勢。

弗利德林斯坦指出,大部分地區今年排放量的上升,與取消出入境限制有關。大約有40%的二氧化碳來自燃煤、33%來自石油、22%來自天然氣,比起去年燃煤的汙染上升1%、石油上升2%、天然氣下降0.2%。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在2020年下降了5.3%,但2021年因為中國的排放量上升,又恢復到緩慢上升的趨勢。

科學家希望自前工業時代到現在,全球氣溫上升的幅度能控制在1.5度,表示只能再排放380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到空氣之中。今年的排放量約366億公噸,代表約在10年之內就會到達1.5度的大關。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20496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永續漁業大躍進 脈衝技術降低91%鯊魚混獲

   
許多漁民無法過濾非目標魚群,造成混獲等問題。(彭博)

許多漁民無法過濾非目標魚群,造成混獲等問題。(彭博)

2022/11/22 12:4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人類長期的捕魚模式,造成大量混獲、棄獲,根據統計每年約有1億條鯊魚、魟魚等死於非本意的捕撈。所幸,科學家近日發表了一項新的技術鯊魚守衛(SharkGuard),通過每兩秒一次的短脈衝刺激鯊魚,以阻止鯊魚意外上鉤。開發公司希望可以在2024年之前,將技術普及。

綜合外媒報導,現今的商業漁撈模式,沒辦法過濾目標魚群以及非目標魚群,例如鯊魚、魟魚等比較沒有商業價值的漁獲,常常會夾雜在鮪魚捕撈團裡。據統計,全球混獲、棄獲的鯊魚等每年竟高達1億條,對此有海洋科學家試圖找出解決辦法。

新的一項技術「鯊魚守衛」是由海洋工程公司FishTek設計,借鏡潛水員、衝浪客的防鯊用具「電驅鯊器」(Shark Shield FREEDOM7),利用每兩秒一次的短脈衝,連接在漁具上,它會在帶餌的魚鉤周圍產生電場,刺激軟骨魚類鼻子、嘴巴周圍可以接收水中電場的器官,勞倫氏壺腹。

研究人員於2021年7、8月分別在法國南部的兩艘鮪魚捕撈船上實驗,在投放的18000條魚鉤中,使用鯊魚守衛比起一般傳統的捕撈法,降低91%的鯊魚及71%的魟魚混獲,同時鮪魚收獲並無顯著影響。FishTek創始人表示,希望能在2024年實現商業普及化,並鼓勵漁業者與之合作。英國慈善機構相信鯊魚(Shark Trust)則認為,限制或禁止捕撈只是重建魚群的第一步,並相信新技術會帶來緩解鯊魚誤捕更多可能。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31281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人類創舉 從太空調查全球水資源

 |2022.12.15
754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主導的國際衛星任務,14日黎明將從南加州發射火箭,運載衛星展開重大地球科學研究計畫,首次由太空對全球的海洋、湖泊及河流進行全面性調查。

這個地表水與海洋地形(SWOT)先進雷達衛星,目的在為科學家提供前所未有的視野,以了解覆蓋7成地表並滋養生命的水資源,來為因應氣候變遷的機制及結果提供新思路。

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Falcon 9),預訂14日黎明前從洛杉磯西北約275公里處的「范登堡美國太空部隊基地」(Vandenberg U.S. Space Force Base)升空,把SWOT衛星送入軌道 。

若一切按計畫順利進行,這個有如休旅車大小的衛星,將會在幾個月內產生研究數據。

經過近20年的研發,SWOT結合先進的微波雷達技術,科學家稱此一技術將以高解晰度,蒐集全球9成以上海洋、湖泊、水庫與河流的高空及地表測量資料。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資料是雷達每21天至少對地球掃描兩次彙集而來,將增進海洋環流模型功能,加強對天氣及氣候的預測,並有助於管理乾旱地區稀少淡水的供應問題。

SWOT衛星是由洛杉磯附近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 設計及打造,並與法國、加拿大的航太單位共同合作開發。「噴氣推進實驗室」科學家兼NASA海平面變化小組負責人哈姆林頓(Ben Hamlington)說:「這是第一個觀察地球表面幾乎所有水資源的任務。」

這項任務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探索海洋如何在自然過程吸收大氣中的熱及二氧化碳,而緩和了全球溫度與氣候變化

淡水是SWOT的另一個觀測重點,這個衛星可以觀察幾乎所有寬度超過100公尺的整條河流,以及逾100萬個面積大於6萬2500平方公尺的湖泊、水庫。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2279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地球溫度不斷攀升!最新報告示警:本世紀末恐超過十分之一物種滅絕

  
根據最新報告示警,若全球暖化持續,至本世紀末將有超過十分之一物種面臨滅絕。圖為美國境內瀕臨絕種蟾蜍「Dixie Valley toad」。(美聯社)

根據最新報告示警,若全球暖化持續,至本世紀末將有超過十分之一物種面臨滅絕。圖為美國境內瀕臨絕種蟾蜍「Dixie Valley toad」。(美聯社)

2022/12/17 13:4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正於加拿大蒙特婁進行,日前一份最新公開的報告顯示,如果全球暖化情形持續,至本世紀末,將有超過十分之一以上的物種恐面臨滅絕風險。近3000名科學家也呼籲還在談判桌上的各國要採取行動。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這份報告於16日刊登在《科學發展》(Science Advances)網站,研究人員指隨著溫度不斷攀升,破壞地球生命網絡,掠食者將失去獵物、寄生蟲將失去宿主;研究人員也示警,氣候危機在未來幾十年會加速滅絕速度。

這項研究報告使用超級電腦重建內含虛擬物種的合成地球模型,藉此了解全球暖化和土地利用變化對生命網絡可能產生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到本世紀末(2100年),將有13%植物和動物物種滅絕。而在「最糟情況下」,研究人員預估高達27%植物和動物將從地球上消失。

藉由重建虛擬物種居住的合成地球模型,研究人員發現氣候變化是驅動物種滅絕的主要因素;對此,超過2700名科學家聯合簽署一封公開信,呼籲COP15談判桌上的各國解決全球資源過度消耗的問題,並在2030年前扭轉物種滅絕危機。

該報告作者之一史托納博士(Giovanni Strona)表示,遭狩獵物種的滅絕是「原發性滅絕」,被獵物種一但滅絕,掠食者也會跟著一起滅絕,如同開花植物因高溫環境失去昆蟲協助授粉;每個物種都以某種方式依賴其他物種。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57604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 達成歷史性協議 2030年前 30%陸地和水域 設保護區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十九日達成一項歷史性協議,預計在二〇三〇年前保護全球三十%陸地和水域,每年並提供發展中國家三百億美元援助。(法新社)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十九日達成一項歷史性協議,預計在二〇三〇年前保護全球三十%陸地和水域,每年並提供發展中國家三百億美元援助。(法新社)

2022/12/20 05:30

〔編譯林雨萱/綜合報導〕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十九日達成一項歷史性協議,預計在二○三○年前保護全球三十%陸地和水域,每年並將提供開發中國家三百億美元(約九三○○億台幣),協助拯救生態系統。

提高經援開發中國家

約一九○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在加拿大蒙特婁召開COP15大會,花費兩週協商,終於達成共識,承諾至二○三○年將地球上三十%陸地和水域設為保護區,在二○二五年前每年提供開發中國家兩百億美元經濟援助,並可望在二○三○年前提高為每年三百億美元。協議涵蓋的廿三項目標,還包括針對破壞環境的農業項目取消補貼、降低殺蟲劑危害、應對外來物種等議題。

改善數百萬物種生存

非營利組織「為自然發聲」(Campaign for Nature)主任歐唐納爾(Brian O’Donnell)表示,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土地和海洋保育承諾,為大自然面臨的危機獲得應有的關注,若是這項協議能夠有效執行,將大為改善駝鹿、海龜、鸚鵡、犀牛、稀有蕨類、古老樹木、蝴蝶、鰩魚、海豚等數百萬物種的生存情況。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總幹事藍柏堤尼(Marco Lambertini)則在會前表示,該協議呈現的野心堪比巴黎氣候協定,是達成「自然正成長」(nature-positive)的重要催化行動,但協議內文仍有部分漏洞,且行動時間表緩不濟急,與目前可見的危機規模不相稱,更可能因此無法實現共同目標。

目前17%陸地、10%水域受保護

人工開發、污染、氣候變遷造成棲息地喪失等衝擊,重創全球生物多樣性,目前僅有十七%陸地和十%水域受到保護。二○一九年一項報告指出,高達一百萬種動植物將在數十年內消失,物種滅絕的速度比原先預期快上千倍。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55806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世界北極熊首都」熊群快速消失中 40年少了近5成

  
2010年8月一隻北極熊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邱吉爾鎮附近的哈德遜灣活動。(美聯社檔案照)

2010年8月一隻北極熊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邱吉爾鎮附近的哈德遜灣活動。(美聯社檔案照)

2022/12/24 08:05

首次上稿 12-23 22:09
更新時間 12-24 08:05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加拿大政府一份新的陸地肉食動物調查指出,位於北極圈南緣的西哈德遜灣(Hudson Bay)的北極熊族群數量正持續快速消亡,母熊和小熊的生存尤其艱困。

《美聯社》23日報導,研究人員2021年從空中勘查有「世界的北極熊首都」之稱的邱吉爾鎮所在地,估計有618隻北極熊,上一次於2016年調查時的數量是842隻。研究報告作者指出,自1980年代以來,當地北極熊數量已經大減將近50%,而攸關北極熊生存的北極海冰數量也正在消失。

研究這處區域北極熊有將近40年的亞伯達大學生物學教授德洛契爾(Andrew Derocher)說,「實際的減少數量比我原本預期的多得多」。德洛契爾未參與這項研究。

北極熊仰賴北極海冰獵食,但是由於氣候變遷,北極正以全球其他地方2倍的速度暖化,北極海冰在一年中融化斷裂的時間比以往還要早,秋季也要花更久的時間重新結冰,使得許多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北極熊,生活、獵食和繁殖所需的海冰減少。

西哈德遜灣年輕和母北極熊死亡數量令人警覺。報告作者、研究北極熊超過30年的艾金森(Stephen Atkinson)說,「我們一直預測,幼熊和母熊會受環境變化影響」,幼熊需要能量發育,沒有足夠食物就難以活得久,母熊則因為耗費許多精力繁衍、哺育下一代,要生存下去也很艱困。

德洛契爾說,「這肯定帶來生存能力的問題」;艾金森指出,由於能生存下去成為成年熊的幼熊數量減少,將使當地北極熊繁衍能力減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63947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泰國爆發珊瑚絕症 大片珊瑚死亡科學家無解

  
「黃帶病」為一種在珊瑚上傳播的細菌感染,珊瑚被疾病摧毀前,會轉變成淡黃色,目前這種珊瑚疾病還沒有治療方法。(法新社)

「黃帶病」為一種在珊瑚上傳播的細菌感染,珊瑚被疾病摧毀前,會轉變成淡黃色,目前這種珊瑚疾病還沒有治療方法。(法新社)

2022/12/28 15:3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一種珊瑚疾病正在泰國東部海域迅速蔓延,,這種名為「黃帶病」(Yellow-band disease)的細菌感染,正導致泰國大片珊瑚死亡,目前這種珊瑚疾病還沒有治療方法。

《法新社》報導,去年在泰國東部海岸靠近芭達雅(Pattaya)附近,首次發現在加勒比海肆虐的珊瑚疾病「黃帶病」,如今「黃帶病」已經擴散到約240公頃的海域 ,泰國海洋學家拉麗塔(Lalita Putchim)表示:「我從未見過這種事,所到之處都看見(珊瑚染病),預計下來還會看到更多這種情況。」

「黃帶病」為一種在珊瑚上傳播的細菌感染,珊瑚被疾病摧毀前,會轉變成淡黃色,目前這種珊瑚疾病還沒有治療方法;科學家認為,過度捕撈、汙染和氣候變化導致水溫上升,可能使珊瑚礁變得更容易染病,與珊瑚白化的情況不同,黃帶病給珊瑚所帶來的影響不可逆。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68027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老鷹回來了!黑鳶聚集調查貢寮最多 全台總數創30年新高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本報合成)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本報合成)

2022/12/31 06:26

首次上稿 12-30 23:38
更新時間 12-31 06:26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台灣猛禽研究會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簡稱鳥類生態研究室)長年調查,發現今年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量為879隻,創下自1992年開始監測黑鳶族群數量的新高點,且不論於南於北,黑鳶族群都是能從目擊頻率的有感增加。

黑鳶俗稱「老鷹」,最早是由「老鷹先生」沈振中於1992年開始調查,直到2013年起由台灣猛禽研究會接手,於秋冬季非繁殖季動員志工到全台黑鳶夜棲地進行兩次同步調查,前3年分別為709、840、739及今年的879隻。

長期調查的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指出,台灣黑鳶在非繁殖季會群聚夜棲習性,且透過衛星追蹤也能得知同一個體會在不同夜棲地間移動,因此只要選定同天傍晚於全台數十個夜棲地同步計數,就能在不重複計算下掌握大致數量,每年會調查兩次並以數量多者為準,而外界聞名的日間覓食點如基隆港、碧潭等,雖然白天可常常目擊,但就黑鳶習性而言,非屬夜棲地。

今年整個調查新增屏東的調查點賽嘉,而台灣東北角族群也恢復零星夜棲,現在全台數量穩定微幅增加,不過僅在北部及南部地區有穩定夜棲族群,近年北部增加的趨勢較為快速,現今數量最大的夜棲族群就在貢寮地區,高達268隻,目前北部族群超過500隻、南部族群超過300隻,在北海岸或屏東特定範圍的民眾,就能明顯感受到黑鳶比以往更容易目擊且數量增加。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調查,今年創下30年新高。(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鳥類生態研空室提供)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170681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