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棄養危害生態 砸上億元清除3外來種寵物

   
海蟾蜍。(楊懿如提供)

海蟾蜍。(楊懿如提供)

2022/04/17 05:30

記者楊媛婷/專題報導

被當成寵物引進的外來種埃及聖䴉、綠鬣蜥、海蟾蜍失控,進入野外危害台灣生態環境,破壞農作物,農委會林務局近年已經投入上億元經費清除,但仍未完全清除,提醒民眾違法繁殖、飼養,開罰一至五萬元,並沒入個體。

埃及聖䴉 排擠本土原生鷺科鳥類

埃及聖䴉體型大,和本土鷺科鳥類的棲地、食性重疊,造成競爭並排擠本土原生鷺科鳥類的生存資源,也因為大量繁殖對部分兩棲類物種造成危害,加上埃及聖䴉聚集築巢時,會拔除樹頂枝葉,進而破壞台灣地表的植被覆蓋,也會在農地覓食造成農損。

綠鬣蜥 啃農產品、魚塭挖洞產卵

綠鬣蜥體長可超過一公尺長,林務局保育組指出,綠鬣蜥在台灣野外沒有生態競爭者,經常啃食菜農種植的葉菜、豆類,以及瓜果,造成嚴重農損,還會在堤岸或魚塭挖洞產卵,危害設施安全。

海蟾蜍 噴毒液殺敵 生態浩劫

海蟾蜍則是遇到敵人,會從耳後腺噴毒液,對野生動物有威脅外,還會捕食其他動物,也因為有毒,和原生蛙類競爭棲地往往取得極大優勢,進而造成該區生態浩劫。

綠鬣蜥或海蟾蜍,一開始都是作為寵物引進,埃及聖䴉則是由私人動物園引進,但子代逸逃進入台灣自然環境,跟台灣的原生物種造成生存資源競爭關係,也造成農作物損害。

農委會林務局近年投入大筆經費、人力清除外來入侵種,埃及聖䴉、綠鬣蜥、海蟾蜍等都是重點清除對象,依林務局統計,從二○一九年迄今,埃及聖䴉成鳥已移除一萬七六九○隻,綠鬣蜥累計移除五萬五四一六隻,海蟾蜍從去年十一月於南投草屯啟動移除計畫後,迄今移除約一千四百隻,花費總經費近億元。

農委會近年積極管制源頭做,今年四月寵物管理科掛牌成立,其中就物種侵入性、防疫等來建立寵物黑白名單。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羅尤娟表示,綠鬣蜥、海蟾蜍被列為外來入侵種後,經主管機關同意前,不得再繁殖,若是之前有飼養者,一定要做登記才能繼續飼養,如果違反規定,會依法開罰一至五萬元,並沒入個體。

綠鬣蜥。(林務局提供)

綠鬣蜥。(林務局提供)

埃及聖䴉。(林務局提供)

埃及聖䴉。(林務局提供)

3大危害環境移入品種

3大危害環境移入品種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12132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最早生命證據! 研究證實至少距今37.5億年 地球就有微生物存在

   
2017年有研究人員在加拿大發現了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有機物的化石證據,估計最早能追溯到42.8億年前。(路透)

2017年有研究人員在加拿大發現了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有機物的化石證據,估計最早能追溯到42.8億年前。(路透)

2022/04/17 11:2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7年有研究人員在加拿大發現了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有機物的化石證據,估計最早能追溯到42.8億年前,不過在當時被認為有爭議,有科學家認為這個有機物特徵化石只是某種天然礦物構造,經研究後發現這個化石的微小細絲和管子,與嗜鐵細菌類似,認為是原始微生物的生命形式。

綜合外媒報導,2017年,研究人員在加拿大魁北克哈德森灣「努夫亞吉圖克地表帶」(Nuvvuagittuq Supracrustal Belt)的石英層中,發現一種名為「赤鐵礦」(Hematite)的氧化鐵裡頭有微小化石,這些化石的寬度僅有人類頭髮的一半,長度最多只有半毫米,含有血紅色的管狀物,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發現目前地球最古老的生命化石;這個化石可以追溯到37.5億至42.8億年前,比目前認為最古老的生命早約3億年,不過在當時被認為有爭議,有科學家質疑,這些古老化石其實只是某種天然礦物構造。

近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刊登新研究顯示,科學家掃描後,發現裡頭有一個更大、更複雜的結構,其有莖幹以及數百個扭曲的球體或橢圓體,旁邊管和燈絲,他們比較現代火山口附近的嗜鐵細菌,發現細絲呈波浪狀和扭曲狀,並含有有機碳,這是現代嗜鐵微生物所共有的特徵。

研究團隊表示,這一發現意味著,在一個原始的可居住星球上,生命進化到有組織的等級只需要幾億年,其早期生命發展的發現也有助於尋找外星生命。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895928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規模9.5!科學家發現人類史上最大地震 震後1000年無法居住

   
人類史上觀測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為發生在1960年的智利瓦爾迪維亞大地震,規模介於9.4到9.6之間。(圖擷自Wiki)

人類史上觀測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為發生在1960年的智利瓦爾迪維亞大地震,規模介於9.4到9.6之間。(圖擷自Wiki)

2022/04/27 11:3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由智利、英國等國科學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日前宣布,發現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地震之一的證據,那場地震發生在約3800年前的智利北部,規模高達9.5,地震引發的海嘯衝向8000多公里外的紐西蘭,還導致沿海地區長達1000年都不宜人居。

據《LiveScience》報導,美國《科學進展》刊載一份研究,考古團隊發現了人類歷史上已知最大地震的證據,他們在智利海拔非常高的內陸深處發現了海洋沉積物的證據,不可能是暴風雨能帶到的地方,另外在紐西蘭的查塔姆島(Chatham Island)發現一塊汽車大小的巨石,衝入距海岸線約1000公里的內陸,需要規模9.5地震所產生的海嘯才可以做到。

借助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等,研究團隊推斷查塔姆島上發現的那些巨石以及智利北部內陸地區出現的海洋沉積物均在約3800年前被沖到內陸,考古學家還在智利北部海岸的海嘯沉積物下發掘出人類建造的古代石頭結構,它們面朝大海,顯示是被海嘯回流推倒。

研究團隊推估,那場地震發生在約3800年前的智利北部地區,規模9.5,屬於大型逆衝區地震,這類型能產生規模9.0以上的地震,同時引發巨大海嘯,這次地震引發超過20公尺以上的海嘯,波及8000多公里外的紐西蘭一帶。

智利海岸被嚴重摧毀,導致沿海地區長達1000年都不宜人居,考古學家指出,當地人們在1000多年後才重回海邊生活。考慮到他們依賴海洋獲取食物,這是一個驚人的時間跨度。

人類史上觀測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為發生在1960年的智利瓦爾迪維亞大地震(Terremoto de Valdivia de 1960),規模介於9.4到9.6之間,造成當地嚴重傷亡,罹難人數以及經濟損失無法精確得知,恐有5700-6000人罹難。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907086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聯合國:上個月是有紀錄以來最熱7月之一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今天表示,今年7月是有紀錄以來3個最熱的7月之一。(圖擷自WMO)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今天表示,今年7月是有紀錄以來3個最熱的7月之一。(圖擷自WMO)

2022/08/10 00:40

〔中央社〕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今天表示,今年7月是有紀錄以來3個最熱的7月之一,全球氣溫比平均高出近半度。

法新社報導,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努利斯(Clare Nullis)在日內瓦告訴記者:「全球剛剛經歷了有紀錄以來3個最溫暖的7月之一。」

她引述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的最新數據說,2022年7月比2019年同月稍微涼爽,比起2016年同月則稍暖。

努利斯解釋說:「這3個月之間的差異太接近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它們是3個最溫暖的月份之一。」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今年7月全球氣溫比1991到2020年均值高出攝氏0.4度。

儘管反聖嬰現象(La Nina)「定會產生降溫影響」,全球氣溫仍然升高。反聖嬰現象自2020年9月以來幾乎不間斷地影響全球氣候。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夏季出現極端熱浪和乾旱,部分國家降雨量甚至打破歷史低點。

努利斯說,2022年7月是西班牙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20274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7月南極海冰面積再縮 創有紀錄44年以來最低

   
上個月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創下有紀錄44年以來7月份最低面積。(路透)

上個月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創下有紀錄44年以來7月份最低面積。(路透)

2022/08/09 23:43

〔中央社〕歐盟衛星監測組織表示,上個月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創下有紀錄44年以來7月份最低面積。

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簡稱C3S)發現,今年7月南極海冰範圍約1530萬平方公里,較1991-2020年的7月份平均面積低了約110萬平方公里,也就是7%。

這是44年前開始有衛星紀錄以來,7月份最低冰層覆蓋面積,今年6月份南極海冰面積也創下新低紀錄。

C3S稱,自今年2月以來,每個月南極海冰面積持續低於月平均範圍。C3S在月報中說,上個月「南冰洋」(Southern Ocean,即南極洲周圍海域)出現「廣大區域海冰濃度低於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北極海冰覆蓋面積也比平均水平低4%,成為有紀錄以來第12低的7月份海冰範圍。

C3S說,在北歐和英國部分地區高溫破紀錄的一個月內,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7月份要比平均情況更乾燥,一些地方出現破紀錄的低降雨紀錄。

C3S稱,7月份北美、南美、中亞和澳洲大部分地區也異常乾燥。氣候變遷導致極端高溫和乾旱更可能發生。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20243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南極千年冰架崩解超速 氣候隱憂

   
南極洲東部(東南極)冰架崩解衛星圖。(取自美國航太總署(NASA)網站)

南極洲東部(東南極)冰架崩解衛星圖。(取自美國航太總署(NASA)網站)

2022/08/12 05:30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轄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研究人員十日根據衛星資料分析結果指出,南極沿海冰架崩解速度超乎原本想像,遠快於大自然所能補充,比過去預期廿五年間消失總體積硬生生增加了一倍,再度證實南極冰架變脆弱及全球海平面上升加速等氣候迅速變遷下諸多隱憂。

JPL研究團隊根據可見的熱紅外光及雷達波長合成衛星影像進行分析,繪製一九九七年以來南極洲逾五萬公里海岸線冰川流動與崩解狀況的精確程度為史上首見,結果登上《自然》期刊。

冰架需數千年才能形成,為陸地上冰河或冰原流入海中永久漂浮的大片水冰,僅存於南極洲、加拿大、俄羅斯和格陵蘭部分海岸,有支撐冰川以免它滑入海中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作用,崩解即成冰山。但NASA指出,暖化的海水過去數十年來讓冰架變得脆弱,導致二○○二至二○年間每年多達一.四九億噸體積的冰消失。

25年崩解體積達12兆噸 為預估的兩倍

JPL最新研究進一步點出,南極沿海冰川崩解到海洋中的淨損失,幾乎和科學家已知冰架因暖化海水從下方變薄的淨損失體積差不多大,是這個人類首起相關研究的主要發現,此現象在南極洲西部(西南極)減少速度尤其明顯;總計一九九七年以來南極冰架變薄或崩解的體積共達十二兆噸,為先前預估的兩倍。更令人吃驚的是,原本以為較穩固的南極洲東部(東南極)冰架亦消大於長,該冰架面積與美國相當,科學家認為整個南極在本世紀末以前不太可能恢復到上世紀以前冰川規模。

擔任論文主要作者的JPL科學家格林(Chad Greene)表示,南極洲連續冰川冰覆蓋達五萬平方公里面積以上陸地的大陸冰川,過去廿五年崩解的淨損失多達三.七萬平方公里,幾乎等同於瑞士面積。他在NASA公告中強調,「南極洲正在崩潰」。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53396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南非海上加油致噪音翻倍 非洲企鵝數量驟減85%瀕危

   
科學家發現,船舶加油的噪音可能是導致非洲企鵝瀕危的原因。(路透)

科學家發現,船舶加油的噪音可能是導致非洲企鵝瀕危的原因。(路透)

2022/08/17 12:3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唯一生活在非洲的非洲企鵝(Spheniscus demersus,又名黑腳企鵝)近年來數量急速下降,除了補獵等原因外,科學家發現,船舶加油的噪音可能是導致非洲企鵝瀕危的原因。

《路透》報導,棲息在非洲西南海岸的非洲企鵝,主要分布於阿果亞灣(Algoa Bay),但近年來科學家發現阿果亞灣的非洲企鵝數量大幅減少,聖克羅伊島(St. Croix Island)上的非洲企鵝育雛由2016年的8500對到今年的1200對,減少了85%,他們發現噪音可能是導致非洲企鵝瀕危的原因。

2016年南非海事安全局 (SAMSA) 允許在阿果亞灣海上加油,陸續對三個公司發放海上加油許可證,除了漏油造成企鵝威脅外,阿果亞灣噪音也翻倍,研究發現,噪音升高會影響海洋動物尋找獵物、交流或導航的能力。

南非海事安全局表示,2019年已經暫停發放新的海上加油許可證,預計明年進行環境評估後,再決定是否繼續發放海上加油許可。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27889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極端氣候!北半球大河乾涸 水庫變死池桶屍見天日

   
中國長江流域熱浪持續,長江主要支流嘉陵江水位幾乎見底,有重慶居民徒步走進乾涸的河床。(歐新社)

中國長江流域熱浪持續,長江主要支流嘉陵江水位幾乎見底,有重慶居民徒步走進乾涸的河床。(歐新社)

2022/08/21 23:00

〔中央社〕缺雨和熱浪導致美國、歐洲、亞洲、中東河水枯竭。北半球大河裸露河床可步行通過、水庫變「死池」,連二次大戰遺留炸彈都因而出土,甚至還有數十年後終得見天日的「桶屍」。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在全球持續引發極端天氣,受影響的不只是河流本身,仰賴河流提供飲水、灌溉、能源、河運的人類也自食其果。

河流長度和寬度不斷萎縮,北半球6條河流今夏諸多河段河床裸露,有些乾到幾乎無法通航。

●美國科羅拉多河

美西歷史性乾旱幾乎沒有減弱跡象,科羅拉多河(Colorado River)岸日益乾涸、河道變窄。這條河流仰賴美國其中兩座最大水庫維持流量、確保河岸平原生機。政府已經強制實施截斷供水措施,並且要求各州採取額外行動計畫。

其中一座水庫米德湖(Lake Mead)水位持續朝水壩無法對下游放水的「死池」狀態在下降。米德湖水位自從2000年以來就呈現下降趨勢,2020年以來這種情況更加明顯,過去一年甚至降到出現包括桶裝人類遺骸等瘋狂發現的程度,疑為數十年前遇害的人。

7個州和墨西哥部分地區共約4000萬人仰賴科羅拉多河水提供飲用、灌溉和發電,缺水危機後果非常嚴重。

●中國長江

長江多條支流極度乾燥。中國已經發布9年來首見的全國乾旱警報,熱浪更是60年以來最長的。

長江日益枯竭已經造成巨大影響,水力發電占擁有8400萬人口的四川省電力裝置容量約80%,其中大部分仰賴長江。隨著水流放緩,發電量已然縮減。地方當局下令所有工廠停工6天。該省降雨降至以往一半,據國營新華社報導,一些水庫已經完全乾涸。

●歐洲萊因河

發源於瑞士的萊因河(Rhine River)經德國、荷蘭後一路流向北海(North Sea)。但是此一歐洲航運要道正經歷一場夢魘,部分河床裸露,意味試圖通行的船隻得繞過重重障礙,整體通航過程為之減緩。

萊因河不同河段水位不同,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以西的考布市(Kaub)水位已降至32公分。船公司通常認為萊因河水位低於40公分就無法通航。低水位將導致船運成本更昂貴,而這些將會轉嫁給消費者。

●義大利波河

橫穿義北的波河(River Po)往東流進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水源來自阿爾卑斯山(Alps)冬雪和春季豪雨。這條河通常只擔心出現毀滅性洪水,現在卻因義北冬季乾燥,幾乎沒有雪水,春、夏兩季也變乾,使得當地陷入70年來最嚴重乾旱。波河水位甚至低到最近還發現一枚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炸彈。

波河是數以百萬計人生計之所繫,其中大部分是在農業方面,沿岸生產約30%義大利糧產,諸如帕馬森起司等義大利知名出口品就產自當地。

●法國羅亞爾河

羅亞爾河(Loire River)撐起生產舉世數一數二知名紅酒的法國葡萄園山谷,它綿延600英里,被認為是法國最後一條野生河流,涵養整個山谷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大部分受到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保護著。

這條河部分河道已經相當淺,甚至因為沒有下雨和極端高溫而乾涸,民眾可以步行過河。

在法國沙木爾(Saumur)上空拍攝的衛星圖像可以看到當地羅亞爾河段出現裸露河床的部分比河水還要多,山谷週圍土地大多呈棕色而且枯萎。一年前當地仍然蒼翠而且綠意盎然。為了確保擁有足夠水源冷卻沿河4座核能發電廠,當局正透過水壩對羅亞爾河放水。

●中東歐多瑙河

流經十國的多瑙河(Danube River)是中東歐重要運輸渠道。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工人正在疏浚河道以確保船隻能夠通行。這條河流乾涸情況雖然沒有歐洲其他河流那麼嚴重,但諸如匈牙利等國觀光業高度仰賴多瑙河,已經感受到衝擊。

一些遊輪已經無法通過部分河段,甚至無法抵達匈牙利。由於河岸邊水位下降,許多河港已經關閉,仍然營運中的遊輪無法在正常路線上停靠。據匈牙利旅遊局指出,平均1600噸的船隻現在只能在不進行貨運的情況下航行當地河道。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3279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研究:格陵蘭融冰「不可逆」 海平面恐上升27公分

   
最新研究警告,迄今為止的暖化已導致3.3%的格陵蘭冰層無可避免地融化,從而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27公分。(美聯社檔案照)

最新研究警告,迄今為止的暖化已導致3.3%的格陵蘭冰層無可避免地融化,從而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27公分。(美聯社檔案照)

2022/08/30 16:17

〔編譯孫宇青/綜合報導〕人類活動不停排放溫室氣體,已對地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29日刊登的新研究指出,格陵蘭島冰層已開始大幅度消融,即使現在立刻停止排放溫室氣體也無法逆轉,預計將有3.3%冰層、相當於110兆噸冰「無可避免」地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27.4公分。

《法新社》、《美聯社》及《華盛頓郵報》報導,姑且不論未來任何的化石燃料汙染,光是迄今為止的暖化程度,就足以讓格陵蘭冰層融化3.3%,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27.4公分。雖然研究團隊並未明確指出這種情況發生的時間點,但推估可能從現在到2100年之間出現,這也意味當前對海平面上升的模擬預測,可能低估了本世紀的潛在風險。

事實上,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去年一份標誌性環境科學報告即指出,以溫室氣體未來80年都達到最高排放量來推估,格陵蘭冰層融化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8公分,但該報告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最新報告的主要作者波克斯(Jason Box)直言,這個18公分的推估數據可能「太低了」。

隸屬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的波克斯表示,格陵蘭冰層融化3.3%僅是「保守、最小值的推估」,若全球持續燃燒化石燃料,或者2012年觀察到的格陵蘭冰層大規模融化成為常態,海平面甚至可能上升78公分,足以淹沒大片低窪海岸線,並加劇洪水和風暴。

不過,新報告也指出,若能快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使全球暖化控制在接近攝氏1.5度,或可阻止事態變得更糟糕。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4214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至少持續到年底 WMO:本世紀首次連續3年發生反聖嬰!

   
WMO週三表示,始於2020年9月的反聖嬰現象可能連續發生3年,成為本世紀第一次。(法新社)

WMO週三表示,始於2020年9月的反聖嬰現象可能連續發生3年,成為本世紀第一次。(法新社)

2022/08/31 23:5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週三(31日)預測,全球反聖嬰現象(La Nina)可能至少會持續到年底,成為本世紀第一個連續發生3年的反聖嬰。

根據《路透》 報導,WMO週三表示,2020年9月發生的反聖嬰現象,很可能連續發生3年,今年9月至11月發生的機率為70%,12月至明年2月發生的機率為55%,自1950年以來第3次發生這種狀況,也是21世紀首次有橫跨北半球連續3個冬季、南半球連續3個夏季的反聖嬰。

與造成全球氣溫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相反,反聖嬰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水表面溫度大規模下降的現象,通常相隔2至7年發生一次,對全球各地氣候有廣泛影響。WMO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反聖嬰現象連續3年發生的情況非常特殊,它的降溫影響確實暫時減緩全球氣溫上升,但並不會阻止或扭轉暖化趨勢。」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43972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