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到2023年3月底,中國家樂福已收掉超過90家門市。(彭博)
2018年後 平均每年收20家分店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的歐洲最大零售商家樂福(Carrefour),是最早將大賣場概念引入中國的外資零售賣場,曾透過迅速擴張的策略在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不過,與許多外企一樣,家樂福近年因業績下滑逐步縮減中國的業務規模。
2017年是家樂福在中國的全盛時期,當時分店數量高達321家,然而,2018年開始卻迎來一波關店潮,家樂福平均每年收掉20多家門市,2019年又將集團在中國的80%股份以48億人民幣(約台幣206億)賣給蘇寧國際,後續又碰上疫情爆發,使家樂福在中國的處境日益艱難。
三年疫情加上中國清零政策,對實體量販店營運造成衝擊。(路透)
疫情與清零雙重打擊 多次傳出倒閉
疫情與清零的雙重打擊,削弱中國內需市場的成長動力,2021年家樂福先關閉濟南市的解放橋店與魏家莊店,9月又收掉成都首家門市八寶街店,年底位於廈門的明發店、東莞世紀廣場店以及杭州湧金店也相繼關閉,2022年家樂福縮減的態勢更一路延伸至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到了今年,關店趨勢依舊不減,截至2023年3月底,家樂福在中國僅剩114家門市。
即便中國近期已逐漸擺脫疫情陰霾,但家樂福在中國的業績仍未見起色,2、3月營收與去年相比分別下降65%、77.4%,讓集團不得不將門市一家家收掉,甚至多次傳出即將倒閉的傳言。
中國家樂福商品短缺情況嚴峻,貨架上常常空空如也。
(取自中媒第一財經)
購物卡被限制使用 引爆擠兌潮
與此同時,依舊有幾家門市苦撐著維持營運,但今年初家樂福再爆發購物卡危機,引發消費者恐慌,不少人趕緊到門市掃貨清卡,多間家樂福門市6月更進一步限制會員僅能使用購物卡內20%的餘額。
此外,由於虧損持續擴大,也衝擊家樂福的資金與供應鏈,不少門市的商品相繼斷貨,將近4成的貨架上空蕩蕩,儘管家樂福駁斥倒閉說法,堅稱會持續深耕中國市場,但種種跡象表明,家樂福未來很可能仍會不斷關閉中國門市來減少虧損擴大。
中國家樂福限制會員結帳僅能使用卡內20%的餘額。(取自中媒搜狐新聞)
家樂福曾因西藏問題 遭中國民眾抵制
事實上,家樂福退出中國市場似乎有跡可循,由於家樂福長期向供貨商收取高額的附加費,包括:上架費、新品費等名目繁多的雜費,引發當地廠商不滿,2003年遭品牌抵制抗議;隨後2008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奇(Nicolas Sarkozy)因西藏問題表示不排除抵制北京奧運,使家樂福遭中國民眾抵制,最終在中國政府調停下平息這場騷亂,但家樂福在中國的生意也跟著一路走下坡。
過去10年家樂福陸陸續續退出亞洲市場,2006年撤離南韓市場,2010年淡出日本,2019年出售8成中國股份,2022年又賣掉台灣股權,將業務主戰場轉移到中南美洲的巴西與阿根廷。
家樂福2008年曾因新疆問題,遭到中國民眾抵制。
(路透)
國際零售業 紛紛退出中國
除了家樂福,其他百貨零售商如:高島屋(Takashimaya)、梅西百貨(Macy's)、樂天瑪特(Lotte Mart)、歐尚(Auchan)等也在2018~2019年前後退出,僅存的德商麥德龍(Metro)已出售8成股份給中企物美商業,美企沃爾瑪(Walmart)也不敵連年虧損,持續縮減在中國的營運規模,甚至有意願將供應鏈遷移至印度。
與此同時,不只外商難生存,連中國本土零售商都只能咬牙苦撐,上海九百去年營收年減30%;徐家匯年減22%;新世界年減27%,利潤也由盈轉虧,家電巨頭國美零售陷入經營危機,去年底更爆發欠薪、裁員等。
無論中企或外資,傳統零售業的營運模式都備受挑戰。(歐新社)
電商崛起 瓜分大賣場市佔
傳統大賣場會之所以逐漸沒落,除了疫情,恐怕也與新的線上零售模式-網路電商異軍突起,加劇市場競爭有關,如:阿里巴巴旗下淘寶(Taobao)、拚多多(Pinduoduo),只是疫情改變民眾的生活與消費習慣,加速量販店的衰落。
尤其家樂福直到2015年底才著手布局與轉型電商,與其他賣場相比起步過晚,使家樂福在中國業務虧損擴大的同時,市佔率也跟著節節敗退,難與其他同業相抗衡,加上年年高漲的人力與賣場租金成本逐步吞噬獲利,短期內恐怕也很難找到其他集團接手,只能透過縮減規模來降低虧損,最終家樂福很可能與其他外國零售商一樣黯然退出中國市場。
中國電商崛起衝擊傳統量販大賣場的市佔。(彭博)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33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