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討論] 天干地支早已經不足以反應天象了!

本帖最後由 馬龍 於 2016-2-22 07:25 編輯

 

天干地支早已經不足以反應天象了!


所以,根據天干地支在計時計算的傳統命理工具八字紫微斗數等等,怎麼可能精準呢?


必須深沈思考一些根本性、深沈性的問題:


一、天干地支的計時方式源自於殷商時期,當時約是新石器時代末期、銅器時代初期。(石器時代的產物耶!

 

二、一天有12個時辰,每個時辰以120分鐘計算,太過粗略;現代是以24小時計算,一天有1440分鐘,才足以反應地球自轉的速度與幅度。

 

三、天體運轉是極其規律,但人為劃分之後,難免會有些小誤差,例如地球公轉太陽一圈需要365又1/4天,所以每四年要有一個「潤年」,就是在每個能夠被四除盡的年裡,如今年的2016年,就會有二月29日這個難得的日子出現。

 

四、傳統的農曆也會有誤差,而且誤差更多更大,每19年會出現7個「潤月」,亦即每19年會有約200天誤差!這是何等巨大的誤差啊?每隔幾年的「潤五月」、「潤八月」等等的,也搞得傳統命理昏頭漲腦的,當月出生的,到底要用哪個命支啊?

 

五、傳統的計時方式是以肉眼觀察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土星、火星等而定的,古稱「七政」;然而,在20世紀初期,世人以望遠鏡等現代天文科技,陸續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西洋占星術也早已把這三顆星列入星盤的論斷當中,可以解釋更多現像,更為精準,然而傳統的八字、紫微斗數卻是完全漠視這些行星的出現,真的比老祖宗差太多了!

 

六、傳統命理發源於中國中原地區,拿到偏東南隅的台灣已經相當牽強了,在赤道以南的南半球裡,如南非、澳洲、紐西蘭、中南美洲等等,則節氣等完全相反,作用全失!

 

七、地球是一個「球體」,在北極、南極、赤道等等不同區域,相對應的天上星體會有不同的對應位置、角度等等,傳統命理完全忽略這種事實。

 

八、地球上有區分不同的「時區」,例如台北、東京、紐約、洛杉磯、蘇黎世、倫敦、開普敦、雪梨等等,都有著不同的時間區域,傳統紫微斗數、八字等等也完全忽略這種事實。


以上,只是粗略幾點點出中國傳統命理工具的缺陷、不足,新石器時代的計時方式,約1400年前唐朝(618)發明的八字,約650年前明朝(1368)發明的紫微斗數,都已經落後當今的天文發現太多太多了。

 

所以,在學習八字、紫微斗數的過程與使用當中,經常性地發現各種盲點、不足,正常的,這個工具太過老舊,缺陷太多了。

 

可以改善嗎?個人覺得除非您找出其「原始碼」(Source Code),但大概也不太可能,重新設計或是換新工具,才會跟得上時代吧?

 

天干地支已經無法正確地反應天象,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這個事實!

 

參考參考。


(流浪占星師 馬龍 2-17-2016)

 

http://www.blancoage.com/dz70/viewthread.php?tid=36424&page=1&extra=#pid189349

 

 

 

天干地支的起源

 

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天干的汉字数目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汉字数目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巴比伦文化影响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有人认为是古代人农业经验的反映。

天干地支二者的组合,产生了六十甲子,在中国采用公历之前,人们长期用它记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年、戊辰年等。例如,公元200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巳年;下一个辛巳年则是在60年以后,即公元2061年。

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数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数字取代之后,人们仍然用它们作为一般的序数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仅用于罗列分类的文章材料,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评级与分类。

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干支按其顺序分为阴阳,逢单数属阳,逢双数属阴。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数。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

天干地支这样一些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神秘的文化内容,是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1179.htm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干支[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干
地支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六十花甲子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干支來記錄時間。用干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稱為一甲子甲子也用於形容60歲的老年人。

歷史[編輯]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太初年號。[1]

干支在古代稱干枝,好比樹幹和樹枝[2][3]

干支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干支的一個循環[編輯]

原則上,天干與地支的使用上有配對使用的要求,即如下兩組配對且交叉使用。如再配上生肖的話,其使用方法為,例如公曆1984年為一個周期的第一年,即上一組開始的甲子,1985年則輪到下組的乙丑,1986年又輪到下一組的丙寅,1987年輪到下一組丁卯,如此下去。最後形成一個循環。

天干與地支配對規則
天干 ...
地支 ...

太平天國時,曾把「丑」改為「好」,「卯」改為「榮」;「亥」改為「開」[4]

干支紀年[編輯]

在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四分曆與干支紀年。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曆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曆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如1864年為農曆甲子年,60年後的1924年同為農曆甲子年;1865年為農曆乙丑年,1925年同為農曆乙丑年,依次類推。

干支紀年與公曆的換算[編輯]

換算是準確的,不過要留意西曆元旦和農曆新年或干支曆新年相差不多於兩個月,西曆元旦後,農曆新年或干支曆新年前則用上一年的干支。

天干用1至10表示,地支用1至12表示。

(頭:序號1-10對應甲到癸,尾:1-12對應子到亥)

干支紀年→西曆[編輯]

(頭-尾)×5+頭

+3(或1983)+60n=西曆年份

注和例子[編輯]

註一:第一行的意義是在60年循環中的位置。負數並無不可,因後面可任意加或減60的倍數(n是整數,即零或正負整數);但若規定頭一行須為正數(1至60之間),則當(頭-尾)是負數的時候,在括號內加12或在括號外加60(12×5=60)。當且僅當(頭-尾)是負數的時候,[(頭-尾)×5+頭]不是1至60間的整數。

註二:為何加3或1983:因公元4年和1984年是甲子年(1),1+3=4,1+1983=1984。這兩個年份的差額1980是60的倍數。3容易記,1983最接近現在的年份。

例子:辛亥年。辛是天干中的8,亥是地支中的12。(8-12)×5+8=-12。1983-12=1971,1971+60=2031,1971-60=1911;計算得2031,1971和1911都是辛亥年。

此例若用正數,(8-12+12)×5+8=48或(8-12)×5+8+60=48。1983+48=2031,2031-60=1971,1971-60=1911(或2031-60×2=1911);同樣得2031,1971和1911都是辛亥年。

可見所有亥年在60循環中都相當於[天干×6]:乙亥年:12;丁亥年:24;己亥、辛亥、癸亥:36,48,60。這是很簡單直接的(第一個亥年是12),亦可從以上公式得出。

西曆→干支紀年[編輯]

首先,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公元後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天干
地支

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相對應;然後,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餘數在地支中找出所對應的地支。於是,公元紀年就換算成了干支紀年。

例如:公元1995年

用該年尾數5找出對應的天干為「乙」;然後,用1995除以12得餘數為3,用餘數3找出相對應的地支為「亥」。 那麼,公元1995年為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

用尾數1查天干為「辛」,用1861除以12得餘數為1,再用餘數1查找地支為「酉」。那麼,公元1861年則為辛酉年。


公元前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天干
地支

如:公元前155年

尾數5對應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餘數11,對應地支中的「戌」。該年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則為癸丑年。

干支紀月[編輯]

史書中通常以序數紀月[5],干支紀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干在研究中國歷史時並不普遍,而較常在計算八字時使用。月建於春秋時期即已可見[6]。「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干[7]。閏月之月建同本月。

此外由於各帝王可能採用不同曆法,因此干支紀月亦不見得準確。例如三國時期,由於景初曆的使用,可能出現在不同國家,卻在不同日換月分的情況;一國是初一,另一國是前一個月的月末,此時月干支即不同。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曆,與史書、傳統曆法(包括農曆)或使用太陰曆紫微斗數有所不同。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虧周期作為一月,而八字計算則以二十四節氣其中的十二節氣(非中氣)所在時刻(非以日首)分月,並賦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間為子月,小寒到立春為丑月[8]。因此八字計算過了當月節氣發生之時刻才換月干支,可能產生月中與日中換干支的情況。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曆每五年一循環,每月的天干由該月支所在年的天干決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為甲子年,則該子月為丙子月,緊接著其後的丑月是丁丑月。

年上起月的歌訣,《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歲首從庚起,丁壬壬位順流行,若問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

具體的推算如下表[9]

月地支 節氣段 中氣 近似農曆月份 近似公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至驚蟄前一日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驚蟄至清明前一日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至立夏前一日 穀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至芒種前一日 小滿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種至小暑前一日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至立秋前一日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至白露前一日 處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至寒露前一日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至立冬前一日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至大雪前一日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至小寒前一日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至立春前一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紀日[編輯]

干支紀日,60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干支紀日至少始於[10]春秋》所記,魯隱公三年夏曆二月己巳日(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2月22日)之日食[11][12]

因為儒略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過了羅馬失閏之後,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曆月日日期會反復一次循環。

因為格里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復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曆,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才會反復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2月18日,合農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干支級日與格里曆的換算[編輯]

若我們把天干的「甲、乙、……、壬、癸」編上 0, ……, 8, 9 等序號;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編上 0, 1, ……, 10, 11 等序號,那麼:

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left\lfloor{C \over 4}\right\rfloor+ 5y + \left\lfloor{y \over 4}\right\rfloor + \left\lfloor{3 \times (M+1) \over 5}\right\rfloor + d - 3
z = 8C + \left\lfloor{C \over 4}\right\rfloor + 5y + \left\lfloor{y \over 4}\right\rfloor + \left\lfloor{3 \times (M+1) \over 5}\right\rfloor + d + 7 + i

其中奇數月 i=0,偶數月 i=6,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 2月按上一年的 13月和 14月來算。\lfloor\;\rfloor表示取整。g 除以 10 的餘數是天干,z 除以 12 的餘數是地支。

注意,干支記日時天乾和地支的標號應該從1開始而不是從0開始。

干支計算天數[編輯]

由於農曆的每個月天數不定,且可能有閏月,故若在史書中記載「某年某月某日」在計算經過的時間長度時會非常麻煩。而利用干支計日則可以方便地計算。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秦曆每年十月為歲首,然後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計算此次出遊的總日期數。

解:從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總共是13天。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是60n+13。9個月大約是270天,但270天並不是60的倍數,所以可以判斷有一個閏月;從而,n=5,總共出行10個多月,日期數為313天。

事實上,如果換算成公曆,則為前211年11月1日出遊,前210年9月10日駕崩,共313天。

干支紀時[編輯]

以12時辰為1日之紀時法,在周髀算經已有雛型[13]。干支紀時法則源起年代未明[5]。《史記‧曆書》以十二支紀時,可能到了唐代才將十二支配上十干[6][7]

以干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個週期;一個週期完了重複使用,週而復始,循環下去。日上起時亦有歌訣[14][15]。下表列出日天乾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干支,以UTC+8為準[16]

時辰地支 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時 23時至1時 甲子時 丙子時 戊子時 庚子時 壬子時
丑時 1時至3時 乙丑時 丁丑時 己丑時 辛丑時 癸丑時
寅時 3時至5時 丙寅時 戊寅時 庚寅時 壬寅時 甲寅時
卯時 5時至7時 丁卯時 己卯時 辛卯時 癸卯時 乙卯時
辰時 7時至9時 戊辰時 庚辰時 壬辰時 甲辰時 丙辰時
巳時 9時至11時 己巳時 辛巳時 癸巳時 乙巳時 丁巳時
午時 11時至13時 庚午時 壬午時 甲午時 丙午時 戊午時
未時 13時至15時 辛未時 癸未時 乙未時 丁未時 己未時
申時 15時至17時 壬申時 甲申時 丙申時 戊申時 庚申時
酉時 17時至19時 癸酉時 乙酉時 丁酉時 己酉時 辛酉時
戌時 19時至21時 甲戌時 丙戌時 戊戌時 庚戌時 壬戌時
亥時 21時至23時 乙亥時 丁亥時 己亥時 辛亥時 癸亥時

宋代時辰已有「初」、「正」之分[5][17]。如23時為「子初」,0時為「子正」。並可配合使用,如「己初初刻」、「子正四刻」、「寅初四刻」。

後普遍行百刻制,每天100刻[18]。至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頒行時憲曆後,改為日96刻,每時辰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19][13]。自此每刻15分,無「四刻」之名。

從前一日23時到凌晨1時叫作,繼續下去,丑、寅……從11時至13時叫作。現在,半夜0時叫「子夜」,白天12時叫「中午」。中午之前叫「上午」,中午之後叫「下午」,就是這樣來的。

子初分日問題[編輯]

天文星象以及曆法計算上,皆以子正0時分日[20][21][17]。惟在八字命理上,由於這會造成12時辰中,獨有子時出生者被分割[22];造成前一天深夜23時至0時(夜子時)子正出生者與當天凌晨0時至23時子初(早子時)出生者雖具有相同時干支,卻為不同日干支的特殊情況,或存有命盤不連續性的問題[23]。因之該如何處理子初出生者(是以子初、抑或子正換日柱),仍有很大爭議。自古雖有取子正分日者[24][25][26],亦有當以子初分日之論[27];甚或認為徐子平四柱八字以子正分日、紫微斗數以子初分日者[28]

其實,分日之爭反映的是命理邏輯之爭。選擇子初分日還是子正分日,必然要維護命理邏輯的一致性。當命理邏輯選擇了以時令(也就是節氣)分月,必然也會選擇以時令分時,也就是選擇子初分日;當命理邏輯以曆令(也就是朔)分月,必然也會選擇以曆令分時,也就是子正分日。[來源請求]

干支和陰陽五行説的關係[編輯]

陰陽五行説[編輯]

五行生剋
  •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陰陽五行説和十干[編輯]

陰陽五行是針對十干表示命運的說法,用了五行()與陰陽(陽為兄、陰為弟)配對。

十干 漢語拼音 日語 韓國語 越南語 本義[29] 陰陽五行
音讀 訓讀 意思
jiǎ こう
kou
きのえ
kinoe
木的兄
gap
giáp 植物的芽生長、象徵芽鱗的豆芽 陽木
おつ
otsu
きのと
kinoto
木的弟
eul
ất 陽氣還未來臨,需要等待的地方 陰木
bǐng へい
hei
ひのえ
hinoe
火的兄
byeong
bính 陽氣的發揚 陽火
dīng てい
tei
ひのと
hinoto
火的弟
jeong
đinh 陽氣的充溢 陰火

bo
つちのえ
tsuchinoe
土的兄
mu
mậu 和「茂」相通、由陽氣區分繁榮 陽土

ki
つちのと
tsuchinoto
土的弟
gi
kỷ 和紀相通、有防止分散的作用 陰土
gēng こう
kou
かのえ
kanoe
金的兄
gyeong
canh 結實、形成、陰化的階段 陽金
xīn しん
shin
かのと
kanoto
金的弟
shin
tân 加強由陰的控制 陰金
rén じん
jin
みずのえ
mizunoe
水的兄
im
nhâm 和「妊」相通,在下孕育陽氣 陽水
guǐ
ki
みずのと
mizunoto
水的弟
gye
quý 和「揆」一樣,把沒有生命的殘物清算 陰水

陰陽五行説和十二支[編輯]

十二支皆有相對應的五行。四季所對應的五行為:春季為木、夏季為火、秋季為金、冬季為水,土則是對應各季節的最後一個月分,用於表示季節的轉換。

將其分配為:

十二支 漢語拼音 日語 韓國語 越南語 四季 陰陽五行
音讀 訓讀
yín いん/in とら/tora
in
dần 春季 陽木
mǎo ぼう/bō う/u
myo
mão 春季 陰木
chén しん/shin たつ/tatsu
jin
thìn 春季 陽土
し/shi み/mi
sa
tỵ 夏季 陽火
ご/go うま/uma
o
ngọ 夏季 陰火
wèi び/bi ひつじ/hitsuji
mi
mùi 夏季 陰土
shēn しん/shin さる/saru
shin
thân 秋季 陽金
yǒu ゆう/yū とり/tori
yu
dậu 秋季 陰金
じゅつ/jutsu いぬ/inu
sul
tuất 秋季 陽土
hài がい/gai い/i
hae
hợi 冬季 陽水
し/shi ね/ne
ja
冬季 陰水
chǒu ちゅう/chū うし/ushi
chuk
sửu 冬季 陰土

陰陽五行説是起源於中國的戰國時代,為鄒衍五德終始說陰陽思想相互結合所產生。並且與干支結合而成為干支五行説,進一步成為天地間萬物的根本起源。[來源請求]

方位和角度[編輯]

干支可以表示方位角度

  • 方位:正亦稱「」,正亦稱「」,正亦稱「」,正西亦稱「」。
  • 角度:「子」為0度或360度,要放在30度十二地支。「」為30度,「」為60度,「卯」為90度,「」為330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2%E6%94%AF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夏曆[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onfusion grey.svg
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陰曆
甲午年(公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農曆及藏曆、伊斯蘭曆年曆

農曆,也普遍稱為陰曆,是現今依舊廣泛使用的中國傳統曆法。中國曆法相傳為黃帝創制,故原稱為「黃曆」,後又轉稱為「皇曆」。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宣布採用西曆(格里曆),中國傳統曆法則被稱為陰曆或舊曆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格里曆為公曆,改稱「農曆」,但在漢語,西方的格里曆也稱陽曆,因此中國農曆也被稱為陰曆。

農曆是一種陰陽曆,其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其歲是以回歸年為基準確定的。當前,農曆是依據既定的規則,完全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的,因此農曆本質上也是一種天文曆。

中國現存最早的曆書是《夏小正》,成書於西漢時期,以後曆法不斷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制定太初曆時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曆法規則,之後又經歷過多次修改。中國的農曆,至今仍使用由西方傳教士制訂、從清初開始推行的時憲書,一直源用至今。

目前,中國與朝鮮半島使用的農曆的版本並不一致,因此中國農曆日期和韓國農曆日期也不完全一致(例如2012年中國閏四月而韓國閏三月,端午節亦相差一天)。日本古時使用中國曆法,從1685年開始自行編制曆法,一直到明治五年(1872年),次年廢除天保曆,改用歐洲的格里曆(即現行公曆陽曆)。

全世界的華人以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韓國越南以及海外華人社區,農曆廣泛應用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等方面。農曆節日,比如「年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的節慶活動,通常被視為中華文化的象徵。

農曆和格里曆(現行公曆陽曆)、伊斯蘭曆一樣,是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曆法之一。

陰曆、陽曆與陰陽曆[編輯]

多數民族都有年和月的概念:通俗地說,所謂年,就是四季的周期;所謂月,就是月亮陰晴圓缺的周期。準確地測量年的長度和月的長度,可以發現一年比十二個月多大約11天,即一個普通的曆法無法同時滿足年和月的準確周期,這就有了陰曆和陽曆的區分。

陰曆有著準確的月的周期,而年只是大體上符合一個四季循環,但其長度和四季周期有一些差異,這就導致新年並非固定於某個季節,而是緩慢推移,從冬季逐年移動到夏季。例如回曆、古希臘曆都是如此。

陽曆有著準確的年的周期,沒有真正的月的概念,或者月只是大體符合月亮陰晴圓缺變化的周期長度。例如公曆中的月與一個真正的朔望月只相差0.5~1.5天,西方語言中的月與月亮同源(例如英語中的month與moon),但月亮圓缺與每月日期變化沒有固定關係(即新月的日期逐月緩慢推移)。季節明顯的地區,其原創曆法多為陽曆,比如尼羅河定期泛濫,造就了古埃及的太陽曆。

中國的農曆罕有地同時滿足了年和月的準確周期,是為陰陽曆。農曆通過觀測月相,嚴格按照朔望月的周期確定月份(定朔),為農曆的陰曆部分;通過觀測太陽與黃道的關係,定出二十四節氣(定氣),為農曆的陽曆部分;這兩部分的結合,是依照某些節氣必須在相應的固定月份,不滿足就閏月以求滿足。這樣做到年合四季、月合圓缺,達成陰陽和諧。(即新月固定於初一,新年固定於冬春之交)

所有其它的陰陽曆,大多數東亞陰陽曆源自中國的農曆,比如藏曆和曆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的曆法等等。

此外,很少被提及的是,農曆內含一個純陽曆:干支紀月採用了完全由二十四節氣確定月份的曆法(每兩個節氣一個月份),即完全由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確定年和月的曆法,是一個純粹的陽曆。此陽曆屬天文曆,月長度為30天與31天交替、年長度多365天少366天,立春為年界(正月初一圍繞立春前後波動,兩者相差不超過15天)。此陽曆並未被廣泛使用,主要用於生辰八字的推算。

朔望月 平均=29.530588日=29天12小時44分2.8秒(長度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

公轉、自轉與四季[編輯]

地球以橢圓形的軌道繞日公轉。地球的赤道面與它的公轉軌道面成23度26分的夾角(黃赤交角)。四季由此角產生。因此,在北半球可以觀測到: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西曆 3月21日(約) 6月22日(約) 9月23日(約) 12月22日(約)
12小時 最長 12小時 最短
12小時 最短 12小時 最長
正午影長 HtanΦ注1 Htan(Φ-23.5o ) HtanΦ Htan(Φ+23.5o)
日出 正東 偏北 正東 偏南
日午 SZA=Φ注2 最北(SZA=|Φ-23.5o |) SZA=Φ 最南(SZA=Φ+23.5o )
日落 正西 偏北 正西 偏南
  • 注1:H為物體高度,Φ為地球緯度。即影長等於物體高度乘以緯度的正切。
  • 注2:SZA為Solar Zenith Angle,即太陽天頂角。 Φ為地球緯度。
  • 1回歸年= 春分至下一個春分的時間間隔= 365.2422日
  • 因為影響季節最主要的因素是軌道傾角,所以地球在冬至時並非剛好運行到近日點。
    • 目前,當北半球在冬季時,地球在接近軌道近日點的附近運行。參看近點年

天干地支[編輯]

天干地支60種搭配,循環往復,每60年干支紀年一個周期、每60月干支紀月一個周期、每60天干支紀日一個周期、每60時辰干支紀時一個周期。

天干地支對應到月份,通常採用干支紀月,這種干支紀月以二十四節氣確定月份,捨棄了朔望月周期,是夏曆內含的一個純陽曆。

其中地支、特別是地支中的子午,在夏曆中有著重要地位。

地支[編輯]

地支與月份、時辰有固定關係:

  • 年、月表征地球公轉,每圈為1年,均分為12格,每格為1個月份,各對應十二地支,
  • 日、時表征地球自轉,每圈為1日,均分為12格,每格為1個時辰,各對應十二地支;

由於這種對應關係,每5年(日),月份(時辰)的天干地支正好完成一次周期。(干支紀月無閏月)

子午[編輯]

十二地支中,子午依據太陽的位置來確定,子為陰極盛,午為陽極盛,子午為歲、日周期定出始末與中點:

  • 以每年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日期夏至定出午月,為每歲的中點月份(干支五月),
  • 以每年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日期冬至定出子月,為每歲的始末月份(干支11月);
  • 以每日太陽位於正南方向的時刻正午定出午時,為每日的中點時辰(11~13點),
  • 以每日太陽位於正北方向的時刻子夜定出子時,為每日的始末時辰(23~01點)。
    • 註:此處每日太陽位於正北方向是指夜間,太陽在地平線下方的正北。
  • 歲與年等長,起始點平均相差八分之一年,即半個季度。因為歲末歲初各有半個冬季,年的安排使得冬季作為一個整體放在年末。

干支月和朔望月對應[編輯]

每個朔望月的始末與中點通過太陽和月球的相對位置確定:

  • 以每月太陽直射月球正面的日期滿月定出十五,為每月的中點日期,
  • 以每月太陽直射月球背面的日期新月定出初一,為每月的始末日期。

屬陽曆的干支月來源於觀測太陽的回歸年並按地支均分,屬陰曆的朔望月來源於觀測月亮的盈虧。

每個干支月比朔望月平均多21.75小時,兩者差異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朔望月就閏一個月,以此達到兩者平衡對應。(具體變化過程是:相對干支月,較短的朔望月逐月提前;當提前的天數達到半個月時,閏一個朔望月,即一個干支月對應兩個朔望月,於是朔望月變成推後半個月;然後朔望月繼續逐月提前,如此循環往復。)最終結果是,每32.6個朔望月中有一個閏月。實際觀測中,由於定朔和定氣的方法與絕對平均值存在差異,每兩個閏月並非精確地相差32~33個朔望月,而是28~36個朔望月,總體19年7閏(12×19÷7)仍然符合32.6的平均值。

農曆的基本要素[編輯]

[編輯]

農曆中,一日開始於(東經120線上)子夜時分的子正(0點),結束於子夜之前。但習慣中,人們傾向於認為一日開始於寅時(平旦)5點。 中國傳統中,將一日分割為12個時辰,依次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1個時辰等於2個小時,子時是下午11時至上午1時,丑時是上午1時至上午3時,以此類推。

農曆中,通常會用干支來標記流水日,就像星期那樣。比如,2013年春節(2月10日)是丁未日,2014年春節(1月31日,又是1月的尾日)是壬寅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

農曆中,一個月開始於朔日子夜,結束於下一個朔日子夜之前。

朔望月的長度大約在29.27至29.83日之間變動著,長期的平均長度是29.530588日(29天12小時44分2.8秒)。因此,農曆一個月是29日或30日。

有30日的月份習慣上稱做大月。有29日的月份習慣上稱做小月。

本月朔 下月朔 農曆月長
公曆 2012年12月13日16時 2013年1月12日03時 30日
公曆 2013年1月12日03時 2013年2月10日15時 29日

平朔[編輯]

早期,採用平朔的方法確定朔日。換句話說,經過長期觀察,確定一個朔望月長度,比如29\begin{matrix} \frac{499}{940} \end{matrix}日。然後,選一個日月合朔的日期作為曆元,每經過一個月增加一個朔望月天數,取整數部分即得朔日。

平朔規則下,通常是大小月相間,然後每經過15或17個月有一對連大月。

定朔[編輯]

近代採用實際天象數據確定朔日,將太陽的黃經和月的黃經一致的當天作為每月的初一。天文台運用天體運行規律和實際觀測數據,確定每個朔日的具體時間。每個月起始於朔日子夜,結束於下一個朔日子夜前。

定朔規則下,各月大小排列並不固定,有時會碰到連續四個大月或是連續三個小月。

節氣[編輯]

平氣[編輯]

在古代,通常以冬至到冬至之間(約365\begin{matrix} \frac{1}{4} \end{matrix}日),分割為24段(每段約15\begin{matrix} \frac{7}{32} \end{matrix}日,即15日2時5刻),每段起始於一個節氣,依次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為中氣,通常用來確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為臘月、雨水所在月份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為十月,無中氣的月份為前一個月的閏月

中氣之間的時間約為30日5\begin{matrix} \frac{1}{4} \end{matrix}時,因此中氣日之間的間隔(含前不含後)為30或31日。而一個月的時間為29日或30日,一個月內要麼一個中氣要麼沒有中氣。因此,中氣可以直接來確定月份及閏否。

以下是前103年至1644年各閏月的統計。

閏冬月 閏臘月 閏正月 閏二月 閏三月 閏四月 閏五月 閏六月 閏七月 閏八月 閏九月 閏十月
前103-1644 38 61 52 48 63 49 70 48 51 54 48 61

定氣[編輯]

定氣按太陽運行的位置為準,二十四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位置。

節氣 西曆 黃經 中氣 西曆 黃經 中氣間的平均間隔
1810-2409
中氣日之間的長度
1810-2409
1 立春 2月3/4日 315度 雨水 2月18/19日 330度 29.93天 29-30天
2 驚蟄 3月5/6日 345度 春分 3月20/21日 0度 30.43天 30-31天
3 清明 4月4/5日 15度 穀雨 4月19/20日 30度 30.93天 30-31天
4 立夏 5月5/6日 45度 小滿 5月20/21日 60度 31.31天 31-32天
5 芒種 6月5/6日 75度 夏至 6月20/21日 90度 31.45天 31-32天
6 小暑 7月6/7日 105度 大暑 7月22/23日 120度 31.31天 31-32天
7 立秋 8月7/8日 135度 處暑 8月22/23日 150度 30.93天 30-31天
8 白露 9月7/8日 165度 秋分 9月22/23日 180度 30.42天 30-31天
9 寒露 10月7/8日 195度 霜降 10月23/24日 210度 29.93天 29-30天
10 立冬 11月7/8日 225度 小雪 11月21/22日 240度 29.57天 29-30天
11 大雪 12月6/7日 255度 冬至 12月21/22日 270度 29.45天 29-30天
12 小寒 1月5/6日 285度 大寒 1月19/20日 300度 29.58天 29-30天

二十四節氣中,原本驚蟄在雨水之前,穀雨在清明之前。後西漢末年劉歆將雨水、驚蟄對調,清明、穀雨對調。

由於地球靠近近日點時公轉速度會比較快,當前近日點在小寒附近,因此冬至到大寒兩個中氣之間相隔較短,約29.45日;而地球靠近遠日點時公轉速度較慢,當前遠日點在小暑附近,因此夏至到大暑兩個中氣之間相隔較長,約31.45日(以北半球為準)。

當兩個中氣日之間的間隔可以比1個朔望月(=29.53059日)長時,一個月可能完全在兩個中氣日之間,這時候,一個月就沒有中氣。

反過來,當兩個中氣日之間的間隔比一個朔望月短時,兩個節氣可能完全在兩個朔日之間,這個時候,一個月內就有兩個中氣。

1810年春節(立春)至2409年除夕(立春前日)600年間的7421個月中,有雙中氣月19個,無中氣月240個(221閏)。

[編輯]

以冬至日子夜到冬至日子夜前為一歲。一歲一般為365日,有時為366日。

冬至 在子月的朔日,則前一年必閏月;冬至 在晦日(或月底,同樣此月會被定位子月),則冬至後的一年必閏月。

1歲通常包含11/12個整月及2個不完整月或12個整月及1個不完整月。

歲含 11個整月及2個不完整月 12個整月及1個不完整月 12個整月及2個不完整月
有無閏月 無閏月 無閏月 有閏月

冬至所在月為冬月。除冬月以外,一歲將包含11/12個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包含11個整月(不含冬至月)時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包含12個整月(不含冬至月)時
閏冬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閏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閏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閏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閏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閏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閏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閏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閏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閏八月 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閏九月 十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閏十月
  • 包含12個整月(不含冬至月)時,第一個無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農曆中,各月和中氣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一般情況下,冬至對應冬月、大寒對應臘月、雨水對應正月、春分對應二月、穀雨對應三月、小滿對應四月、夏至對應五月、大暑對應六月、處暑對應七月、秋分對應八月、霜降對應九月、小雪對應十月。

冬至可以做到100%對應,其餘中氣不對應率僅0.4%。

[編輯]

民用曆法中,將正月朔日(含)到下一個正月朔日(不含)中間的時間段稱為一年。

1年通常有12個月或13個月。包含13個月的年份為閏年。 1810年到2409年間,有221個閏年,閏月分布如下:

閏正月 閏二月 閏三月 閏四月 閏五月 閏六月 閏七月 閏八月 閏九月 閏十月 閏冬月 閏臘月
1810~ 2409 2 15 26 38 42 39 28 16 6 5 4 0

下一次閏十一月出現於2033年。(2033年問題) 前一次閏正月出現於1651年,下一次閏正月會出現於2262年;首次閏臘月將出現於3358年。

置閏規則爭議[編輯]

由於古代, 天文知識的匱乏和觀測技術的局限,以及缺乏全球通信全球思維;中國古人對冬至的理解,是日影最長的一天正午;因此「冬至」就是最接近冬至時點正午的那一天,是「冬至日」。

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觀測技術的發達;「冬至」 就是太陽直射南半球最南點(南回歸線)的時間,現在可以精確到幾點幾分,如2015年冬至預測是, 2014-12-21 23:03分[需要解釋] (有時冬至是夜晚,而不是正午)。

如果恰逢 冬至日是農曆的朔日,或晦日, 現今, 對的觀測定朔也可以精確到小時分鐘,這也引發了冬至是歸於農曆上一月還是下一月的爭議,是遵循更古的傳統,還是按照冬至具體的時分先後劃分? (明清的曆法已經逐漸開始定朔、定冬至到時分) 如1983年、2014年、2033年問題等情況。

紀年、紀月、紀日[編輯]

民用曆中,以正月朔日為一年的開始,稱為元旦(元春旦)或正旦(正月旦)。民國成立時,廢除農曆的官方曆法地位,同時將農曆正月朔日稱為春節。

在古代,官方通常會指定年號,並確定開始時間(奉正朔);隨後,依順序紀年。比如建元元年、太初元年、宣統三年等。

民國成立時,廢除農曆的官方曆法地位的同時廢除了年號制度。隨後,人們通常直接用民國紀年或公元紀年表示農曆年份,或採用黃帝紀年。

農曆中,同時會使用干支標註年份的順序,比如公元二〇一二年壬辰。

民用曆中,一年內各個月份依次名稱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臘月。 在中國上古時代,人們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聯繫起來。

有閏月時,閏月參照上一個月的名稱,標記為閏*月,比如:閏二月、閏三月、閏四月、閏五月、閏六月、閏七月、閏八月、閏九月、閏十月、閏冬月等。

民用曆中,一個月內各日名稱依次為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廿一、廿二、廿三、廿四、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廿九、三十。

曆法[編輯]

依現行農曆曆法,每朔日為每月初一)。 冬至所在月為十一月,之後為十二月正月二月……復至十一月。若兩冬至間有13個月(否則應有12個月),則置閏於冬至後第一個沒中氣的月,月序與前一個月相同(閏月在幾月後面,就稱閏幾月)。

農曆節日[編輯]

日月同單數的節日[編輯]

農曆新年(中國大陸稱為春節),即農曆正月初一日,古代稱為「元旦」、「正旦」等,越南稱為Tết Nguyên Đán(元旦節) ,韓國稱為설날。農曆新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越南、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美國紐約州中國城等國家和地區法定假日。

上巳節,即農曆三月初三日,韓國稱為삼짇날

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日,越南稱為Tết Đoan Ngọ(端午節),韓國稱為단오(端午)수릿날戌衣日/水瀨日,同音,兩種漢字寫法在韓國皆可用)。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日晚上,越南稱為Thất tịch(七夕),韓國稱為칠석(七夕)

重陽節,即農曆九月初九日,越南稱為Tết Trùng Cửu(重九節)

十五(月圓)元節[編輯]

元宵節上元節,均為農曆正月十五日,越南稱為Tết Thượng Nguyên(上元節),韓國稱為대보름(大보름)

中元節,即農曆七月十五日,越南稱為Tết Trung Nguyên(中元節)Lễ Vu Lan(盂蘭禮),韓國稱為백중(百中/百種)망혼일(亡魂日) 중원(中元)

中秋節,即農曆八月十五日,越南稱為Tết Trung Thu(中秋節),韓國稱為추석(秋夕)

下元節,即農曆十月十五日,越南稱為Tết Hạ Nguyên(下元節)

臘月節日[編輯]

臘八節,即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日。

祭灶節,亦稱小年,即農曆臘月廿三日(北方)或廿四日(南方),越南稱為Tết Táo Quân(竈君節)

除夕,即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

這三個節日通常被認為是最大節日農曆新年的準備和醞釀。

以節氣定義的節日[編輯]

以節氣定義的節日,通常都有很濃重的季節特徵,大多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種季節最為明顯的節氣附近,清明是緊接春分後第一個節氣。

春季:春社,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大約在春分前後。

春季:寒食節,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日,大約在清明附近,韓國稱為한식(寒食)

春季:清明節,清明當日,越南稱為Tết Thanh Minh(清明節)

夏季:夏至節,又稱「夏節」、「仲夏」,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中國北方尤其受到重視。清代以前特別是宋代的法定假日,遼代謂之『朝節』。

秋季:秋社,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大約在秋分前後。

冬季:冬至節,冬至當日,也稱「小年」,越南稱為Lễ hội Đông Chí(冬至禮會),韓國稱為동지(冬至)

歷史[編輯]

中國的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太陰曆法。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格里曆),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有的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 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現時陰陽曆採用天文演算定氣定朔法。

習俗[編輯]

臺灣的小商家習慣在初二和十六供奉福德正神,稱為「作牙[1]

其他[編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E%B2%E6%9B%86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請問大家農曆的閏月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字體: || |
本文來源: 互聯網
  閏月“與“閏年” 
  如果不注意,大概很多人認爲“閏月”與“閏年”是一個意思,其實不然,雖說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卻相差很遠。 
  “閏年”。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年365天,其實是個約數,准確的數字應是365.2422日。那麽一年365天,就與實際的一年相差O.2422日,這樣四年之後就比實際的一年少了近一天。爲了彌補這個差值,曆法中規定,4年設一閏,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爲閏年,另附加規定,凡遇世紀年(末尾數字爲兩個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閏年。如1996年即閏年,2000年也是閏年,而1700年則不是閏年。陽曆閏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爲閏日,陽曆閏年有366天。也就是說陽曆閏年的二月不叫閏二月,閏月爲農曆所特有。
  現在再來說“閏月”。閏月指的是陰曆中的一種現象,陰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曆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曆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曆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産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曆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産。 
  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爲“節氣”和“中氣”二組: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300爲一節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300爲一中氣,一年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12節氣把一年分爲12個節月,每個節月各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節氣是節月的起點;中氣是節日的中點。我國傳統曆法對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不象一般曆法那樣采用長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強調逐年逐月的推算,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從事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麽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爲小月。 
  (二)以中氣定月序。首先,以曆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曆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曆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曆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曆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曆日爲幾月即爲閏幾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閏月出現在舊曆十月之後,因而叫它“閏十月”。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曆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曆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曆有13個月,那一年叫閏月年。閏月年384大。 
  二月28天的來源: 
  二月28天的來曆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治者恺撒大帝主持制訂陽曆,規定每年12個月裏,逢單爲大月31天,逢雙是小月30天。按古羅馬的習俗,2月份是處決死囚的月份,人們認爲這個月份不吉利,應該短些,于是只有29天。後來奧古斯都做了羅馬皇帝,他發現前任恺撒是7月份生的,是大月;自己是8月份生的,居然是小月,于是下令把8月份也改爲大月,同時把下半年的雙月都改成大月,9、11兩個月則改爲小月,少了的一天仍從2月中扣掉。因此可憐的2月份,便只剩28天了。 
  中國舊曆農曆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爲閏月年(簡稱閏年)。一般年份爲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爲13個月,383或384天。農曆作爲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爲基准;爲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爲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爲13個月。 
  農曆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曆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複同一個月,重複的這個月爲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爲閏四月。 
  農曆閏年閏月的推算,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曆基本上19年爲一周期對應于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公曆1982年至2042年與農曆閏年閏月對照表 
  公曆所在月份 閏月(初一日) 幹支年 
  1982年5月23日 閏四月小 壬戊年 
  1984年11月23日 閏十月大 甲子年 
  1987年7月26日 閏六月大 丁卯年 
  1990年6月23日 閏五月大 庚午年 
  1993年4月22日 閏三月大 癸酉年 
  1995年9月25日 閏八月大 乙亥年 
  1998年6月24日 閏五月小 戊寅年 
  2001年5月23日 閏四月大 辛巳年 
  2004年3月21日 閏二月大 甲申年 
  2006年8月24日 閏七月大 丙戊年 
  2009年6月23日 閏五月大 己醜年 
  2012年5月21日 閏四月小 壬辰年 
  2014年10月24日 閏九月小 甲午年 
  2017年7月23日 閏六月大 丁酉年 
  2020年5月23日 閏四月小 庚子年 
  2023年3月22日 閏二月大 癸卯年 
  2025年7月25日 閏六月大 己巳年 
  2028年6月23日 閏五月大 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 閏三月大 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 閏七月大 癸醜年 
  2036年7月23日 閏六月小 丙辰年 
  2039年6月22日 閏五月大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閏二月大 壬戊年
  農曆爲什麽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爲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麽矛盾呢?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爲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爲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爲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爲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爲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制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爲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爲春季,四月到六月爲夏季,七月到九月爲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爲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爲基礎,所以大月爲30日,小月爲29日。爲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麽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m/n=29.5306/365.2422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爲:
   m/n=1/12=2/25=5/37=8/99=11/136=19/235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19/235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曆就采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爲“閏周”。
  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曆閏哪個月?決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曆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爲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于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爲閏月。 
   例如2001年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爲閏月,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四六月。(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http://tc.wangchao.net.cn/xinxi/detail_2194105.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閏年閏月是否有規律?

字體: || |
本文來源: 互聯網
  閏月“與“閏年” 
  如果不注意,大概很多人認爲“閏月”與“閏年”是一個意思,其實不然,雖說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卻相差很遠。 
  “閏年”。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年365天,其實是個約數,准確的數字應是365.2422日。那麽一年365天,就與實際的一年相差O.2422日,這樣四年之後就比實際的一年少了近一天。爲了彌補這個差值,曆法中規定,4年設一閏,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爲閏年,另附加規定,凡遇世紀年(末尾數字爲兩個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閏年。如1996年即閏年,2000年也是閏年,而1700年則不是閏年。陽曆閏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爲閏日,陽曆閏年有366天。也就是說陽曆閏年的二月不叫閏二月,閏月爲農曆所特有。
  現在再來說“閏月”。閏月指的是陰曆中的一種現象,陰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曆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曆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曆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産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曆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産。 
  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爲“節氣”和“中氣”二組: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300爲一節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300爲一中氣,一年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12節氣把一年分爲12個節月,每個節月各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節氣是節月的起點;中氣是節日的中點。我國傳統曆法對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不象一般曆法那樣采用長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強調逐年逐月的推算,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從事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麽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爲小月。 
  (二)以中氣定月序。首先,以曆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曆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曆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曆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曆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曆日爲幾月即爲閏幾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閏月出現在舊曆十月之後,因而叫它“閏十月”。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曆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曆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曆有13個月,那一年叫閏月年。閏月年384大。 
  二月28天的來源: 
  二月28天的來曆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治者恺撒大帝主持制訂陽曆,規定每年12個月裏,逢單爲大月31天,逢雙是小月30天。按古羅馬的習俗,2月份是處決死囚的月份,人們認爲這個月份不吉利,應該短些,于是只有29天。後來奧古斯都做了羅馬皇帝,他發現前任恺撒是7月份生的,是大月;自己是8月份生的,居然是小月,于是下令把8月份也改爲大月,同時把下半年的雙月都改成大月,9、11兩個月則改爲小月,少了的一天仍從2月中扣掉。因此可憐的2月份,便只剩28天了。 
  如何判斷閏年?(abcd) 
  在公曆(格裏曆)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爲366天。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爲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曆把一年定爲365天。所余下的時間約爲四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裏,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爲28天,閏年爲366天,二月爲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閏年366天。 閏年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四整除,即爲閏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爲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爲閏年。如2000年是閏年,而1900年不是。 
   下面是一個計算公曆閏年的例子: 
   s = InputBox("請輸入年份:") 
   n = Val(s) 
   If n Mod 400 = 0 Or (n Mod 4 = 0 And n Mod 100 <> 0) Then 
   MsgBox s + "是閏年!" 
   End If 
   
   
   中國舊曆農曆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爲閏年。一般年份爲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爲13個月,383或384天。農曆作爲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爲基准;爲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爲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爲13個月。 
   農曆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曆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複同一個月,重複的這個月爲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爲閏四月。 
   農曆閏年閏月的推算,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曆基本上19年爲一周期對應于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曆曆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 
   
  農曆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爲29或30天。 
   
  農曆所謂“閏”的說法,只有閏年和閏月稱謂,公曆也有閏年的稱謂。 
   
   公曆1982年至2042年與農曆閏年閏月對照表 
   公曆所在月份 閏月(初一日) 幹支年 
   1982年5月23日 閏四月小 壬戊年 
   1984年11月23日 閏十月大 甲子年 
   1987年7月26日 閏六月大 丁卯年 
   1990年6月23日 閏五月大 庚午年 
   1993年4月22日 閏三月大 癸酉年 
   1995年9月25日 閏八月大 乙亥年 
   1998年6月24日 閏五月小 戊寅年 
   2001年5月23日 閏四月大 辛巳年 
   2004年3月21日 閏二月大 甲申年 
   2006年8月24日 閏七月大 丙戊年 
   2009年6月23日 閏五月大 己醜年 
   2012年5月21日 閏四月小 壬辰年 
   2014年10月24日 閏九月小 甲午年 
   2017年7月23日 閏六月大 丁酉年 
   2020年5月23日 閏四月小 庚子年 
   2023年3月22日 閏二月大 癸卯年 
   2025年7月25日 閏六月大 己巳年 
   2028年6月23日 閏五月大 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 閏三月大 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 閏七月大 癸醜年 
   2036年7月23日 閏六月小 丙辰年 
   2039年6月22日 閏五月大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閏二月大 壬戊年
  參考資料:||(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http://tc.wangchao.net.cn/xinxi/detail_390735.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八字的起源

 

http://akchristo.pixnet.net/blog/post/2039815-%E5%85%AB%E5%AD%97%E7%9A%84%E8%B5%B7%E6%BA%90

 

四柱八字命理的起源與發展過程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1-7 09:13:39
  • 簽到天數: 17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善行
    49
    功德
    3941
    德行
    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11:21: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在遙遠的四十六億年前,飄浮在太空中的瓦斯、金屬、灰塵……等元素,逐漸凝縮聚集在一起,其中,瓦斯等元素結合形成太陽,而周圍的灰塵、金屬等元素,則結成了星球,太陽系的家庭(九大行星)於焉誕生。我們的地球誕生後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形成了陸地與海洋,也因此而蘊育了各式各樣的生命體,有植物也有動物,各種生物為了適應各樣環境,不斷地進行進化、演變,其中有許多無法適應環境遷變而被淘汰,當然也有進化成長者。人類在眾多生物之中脫穎而出,首先領悟了『火』之使用(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懂用火之生物)。而開啟了文明,支配了其他千千萬萬的植物、生物。而人類生命構成,得自於地球,更來自於宇宙之中。因此,生命的消長,運勢之起伏,自然也受到時空之影響與左右。


      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前,亞洲大陸的東方,由部落而建立了王朝,開啟了國家統治的概念。制定了治國之法,奠定了東方文明之先驅,那就是我們的黃帝——公孫軒轅。黃帝在建國之時,命大堯氏立十天干,作為數法之用,又立十二地支,配合十天干,以為記日、記月、記年之曆法,更以黃帝登基之日作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此後依天干、地支配合而成之六十組干支不斷地迴圈使用,中國之曆法於焉形成。就記年而言,黃帝登基起至今已迴圈了七十八次,現在是第七十九次。


      悠久的中國歷史裏,出現了許多偉大賢哲,更蘊育了與西洋文明不同之哲學觀,尚書中記載,洪範賢哲認為宇宙萬物,皆是由木、火、土、金、水等五種元素所構成。(西洋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系由空氣、水、土、金等元素構成)後人常稱為洪範五行。五行與干支也被運用於占卜與堪輿,至今不衰。然後在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文明大放異彩之時期,學說雜陳,百家爭鳴,更是宗教誕生之時期(世界五大教,大約都是這段時間形成,其中中國形成儒教、道教,深植中國人心數千年),其中鄒衍依據王朝興衰之觀察,提倡五行相尅之學說。然後在兩百年後之前漢末期,又有儒學家劉向與劉歆父子提倡五行相生之學說。至此,五行生尅之論,奠定了基礎與體系。同時在漢朝時期,已將五行運用於曆法,將木配屬於春季,火配屬於夏季,金配屬於秋季,水配屬於冬季,而土則配屬於季節交換之間,由此可知,五行陰陽學說,已深植於文化與日常生活之中。漢代五行陰陽學說成立裏之後經歷了數百年,隋唐時代以年柱論命而至李虛中時,除以年柱為主論判之外,兼配以納音方式論判,如此,論命之水準提高許多,但是到了唐末宋初之時,論命學術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陳希夷創研了紫微鬥數,一是徐子平設計了四柱八字,徐子平將過去以年柱為主之論命方式,改由以日柱(出生日之干支)為主,並以四柱內五行之生旺死囚、生尅制化、刑沖會合等等變化來論命運,至此,四柱八字之學術,建立了完整之體系。後人為紀念徐子平,遂將四柱八字學稱之為子平術。(子平術也有其他說法)


      徐子平創研四柱八字之後,並沒迅速普及各階層,宋、元兩代,除了徐火升所集流傳於世之「淵海子平」乙書外,幾乎是一片空白。但是元代統治之近兩百年間,由於對外貿易,東西交往頻繁,文化交流盛行,因此,明代又是中國文化大放光明之時代,中西文化交流結果,充實了中華文化之內涵,同時明、清兩代,掀起了子平術研究之熱潮,更留下了豐富得到著作,以及革新性的論點,使子平論命術,更趨完美與充實。其中對命學貢獻頗钜之著作有,明代開國首相劉伯溫之著述「滴天髓」,明代萬育吾進士所著「三命通會」。明代張楠所著「神峰通考」。明進士沈孝瞻所著「子平真銓」。清代大學士陳素庵所著「子平約言」。清代任鐵樵所著「滴天髓闡微」。餘春臺所編「欄江網」(又名窮通寶鑒),清末民初徐樂吾著「造化元錀」,民初袁樹珊所著「命理探原」等等。臺灣在國民政府遷臺以來,政府重視教育,提高知識水準,加上印刷事業之發達,使得命理研究風氣,大為提高,也因此培育了許多極具命理素養之專業人才,更由於許多博學之士,科學家之參與研究,不僅大大提高了命理之學術地位,更增廣了命理學之適用範圍與領域。先聖先賢,當能含笑九泉。而民智提高,社會環境日趨複雜之今日。論命,已遠非千百年前農業與封建社會之單純、容易。四柱命理之研究仍需更上層樓,方不至落後於社會。


       命理學術,源於中國,但又因其體制限制了命理學術之發展,殊為遺憾。

     

    http://bbs.fate-x.com/thread-75-1-1.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四柱八字的由來


    一、何為四柱八字:
    古人以六十甲子之年、月、日、時所組成的四組天干地支,做為記年、記月、記日、記時的單位,來記載歷史之人、事、地、物。


    一個人的命盤包含有出生年的干支,出生月的干支,出生日的干支及出生時的干支。當年、月、日、時分開條列時,即成為所謂的「四柱」。而每一柱有一個天干字及一個地支字,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此四柱共有四個天干字與四個地支字,所以稱作「八字」。
    「四柱」、「八字」就是以一個人之出生年月日時,衍化出「四條柱」及「八個天干地支」合而稱之為「四柱八字」。


    二、八字探源:
    命理學在我國流行很廣,時間也很長久,其宗派亦甚多。古代以易經為主,引申出「山、醫、命、相、卜」等五種術數的各種用途。故有「易經為體,五術為用」之說。


    四柱推命術始於唐朝大夫李虛中、一行禪師張遂、袁天罡等,以人出生之年、月、日、時的生剋、制化、旺相、休囚〈以神煞及納音為主〉,以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吉凶禍福,其驗如神,故後人從之。


    後四柱推命術論法,在宋代有徐氏子平改為以人的生日為立,分為六事〈六親〉議論精微,傳有《淵海子平》一書,集諸術家之義,流傳至今,並發揚光大,所以八字又有人稱之為《子平八字》。


    宋代徐子平乃真有此人,他是五代時東海人氏,姓徐名升〈亦即徐居易〉,字子平,別號沙滌先生,又稱蓬萊叟,隱於太華西棠峰洞。子平八字之法系以人所生之年、月、日、時為推其祿命,其準無比,無有不中,時至今日,雖有少許的不同之處,惟萬變亦不離其宗也。


    在古代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一定是用六十甲子干支在書寫,所以出生時的年、月、日、時之記錄都用干支做記錄,自然就將出生那一天的『年月日時』書寫成「子平八字」的格式,故統稱為『八字』或稱之為『四柱八字』。


    自古至今五術「山、醫、命、相、卜」被視為中華民族固有之傳統文化,而這種神奇的命相地理風水文化,是從那一個年代開始被發明運用及流傳的,並沒有確鑿的文獻記載考據,比較合乎邏輯的傳說,是從伏羲氏創立的先天八卦之後,再由黃帝設天文,標示四維八方,制定十天干與十二地支開始,敎民以文字記錄,代替歲月的刻劃符號,以時間劃分空間,來記載年、月、日、時的區隔,而得以充分使用空間;同時也把成立萬物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等,依其各自不同的特性,劃分為陰陽五行,以及陰陽五行之相生相容,相剋相制的自然現象衍化代入,而成為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的含附獨有特質。


    先賢從這些記載時間的文字中,獲得了先期預測的主導工具,嘗試逐步用於周邊事物及人類生命歷程之推斷,進行推斷資料的比對與統計,而逐漸成為預測人類命運的最佳論述方式。


    到了唐朝中葉以後,不僅蔚成推命術之論說風氣,而且名家輩出,這些預測命運的推論方式,被整理和確定下來的有《六壬推命》、《星平會海》、《果老星宗》、《奇門遁甲》、《紫微斗數》、《四柱八字》等六種,在民間廣為流傳風行。


    依據史記記載,有兩派較為出色的方術家,專研演譯、資料比對和統計之術,對於人類命運的預測論斷,蒐證更為詳實,準確性極高,被推崇而大獲肯定;一派係由唐朝李虛中與宋朝徐子平為代表人物,前後致力於陰陽五行的四柱八字研發統計;而另一派則是由唐朝張果〈張果老〉與宋朝陳搏〈陳希夷〉為代表人物,全力在紫微斗數的領域中,一展風範。兩派之學術立論明確,能合而共論,亦能各自分開剖析論述,論著舉證,涇渭分明,各有其不能忽視的準確性,自宋朝到清朝之間,帶動不少業餘行家熱烈參予,一時蔚成世尚風潮,因而兩派人才輩出,至今大有取代《奇門遁甲》、《六壬推命》、《果老星宗》之勢。

    http://blog.yam.com/sa6969/article/50634067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紫微斗數的邏輯起源

    古人以北斗以及南斗兩組星為主。可以由以下的古籍加以理解。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北斗七星

    甘石星經》:「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

    說明:

    皇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把北斗星斗柄方向的變化作為判斷季節的標誌之一。

    古籍《鶡冠子》記載:「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

    說明:

    古代視北極星為皇帝的象徵,而北斗則是皇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一年由春開始,而此時北斗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故

    易。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史記大觀書註》:南斗六星,在南也。

    楊炯《渾天賦》:南斗主壽祿,東壁主文章。

    翰墨全書》:十一月二十三日,南斗六司星君奏上生籍之辰。

    南斗」六星係指,

    天府」司命真君、

    天相」司祿星君、

    天梁」延壽星君、

    天同」益算星君、

    天樞」度厄星君、

    天機」上生星君。

    星經》:南斗六星,是主天子壽命,亦主宰相爵祿之位。

    道教除了以北斗七星集合為一神北斗星君外,也分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即:

    天樞宮貪狼星君、

    天璇宮巨門星君、

    天璣宮祿存星君、

    天權宮文曲星君、

    天衡宮廉貞星君、

    開陽宮武曲星君、

    瑤光宮破軍星君。

    宋代道教天書『雲笈七籤』24巻「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還有輔星弼星的存在,時稱北斗九星

    五代徐鉉步虛詞》詩曰:「整服乘三素,旋綱躡九星」。

    後來兩顆漸漸隱失,成為「七現二隱」,故今有北斗七星之說。傳說能看見這兩顆隱星的人可以得到長壽。

    道教認為祈禳北斗,可以消滅解厄,還衍生出修行的的鬥法。

    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病重,在軍帳中設香花祭物,行法祈禳北斗。

    這九星在『雲笈七籤』24巻「北斗九星職位總主」的別名分別是:

    第1陽明星、

    第2陰精星、

    第3真人星、

    第4玄冥星、

    第5丹元星、

    第6北極星、

    第7天關星、

    第8洞明星(輔星)、

    第9隠元星(弼星),

    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攝理二十八個星辰。


    加上紫微斗數出現的年代來推論。紫微斗數出現在兩朝。此時方有木刻版本出現。以證據來說的話,紫微斗數實在是誕生的晚了一點。

    本人拙作有«由文字、時間刊命理的演進»的影響。說明了時間與環境對命理學的細分。故而大膽的推測出下列的紫微斗數來源。

    紫微斗數應為皇家御用的批命術。此乃因為,古人唯有皇天貴冑方有計時的能力,一般老百姓能知天亮天黑,就算不錯了。

    其次,主星的選擇皆為宗教上,常用的名稱。可以增進對該命理術的親近以及藉由宗教所產生的敬畏心。所以紫微斗數實際是虛星。並不是實星。既然是為了皇天貴冑所安排得命理術。自然而然的將紫微斗數分成了開創星系的紫微星系;守成星系的天府星系

    紫微星系主開創。

    開創是逆天而行,所以紫微星系為逆行。並以南北斗星的各種星性來補充。

    守成是順天而行。所以天府星系為順行。並以南北斗星的各種星系來補充。

    當然到這裡,只解決了紫微逆行,以及天府順行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十二個司職宮的問題。

    推命術,既稱推命術。必定由本人起。人分先後天。先天可定,後天可期。所以,紫微斗數用命宮來表示先天命。以身宮表示後天命。又後天是依照時間再演變的,所以身宮便落在12個宮位的六我宮中。

    隨後,生我為父,左為貴,故父母宮在順時針上一宮。逆行宮為兄弟宮。父兄兩宮夾本命。是代表命主出生時,所要面對的家人。

    順逆的第三宮,為命主第三順位的親人。故順時第三宮為福德宮,意味著祖先。逆時第三宮為夫妻宮,也就代表成家。

    順逆第四宮為命主,自立家門,不再受到親人的扶持。故順時第四宮為田宅宮。逆時第四宮為子女宮。至此,成家方為大成。

    立業的根本為財帛宮官祿宮。古人官為天子授予、科我為官,故官祿宮為順時針第五宮。我生為財,前才需要自己去獲得,所以是逆時針第五宮。這兩宮也是立業的根本。

    隨後的順逆第六宮分別為僕役宮以及疾厄宮。則說明了立業時,手下以及自己身體狀況的需要。且手下,乃上天註定,故在順時宮位。疾厄宮代表自己的身體,是自己掌握的。所以在逆時針宮位。

    最後的遷移宮,則是兩者的總結。形成了自己在外的表現。所以遷移宮永遠在命宮的對宮。

    --弦庭 2012年3月19日 (一) 16:24 (CST)

    http://numerologys.net/index.php/%E7%B4%AB%E5%BE%AE%E6%96%97%E6%95%B8%E7%9A%84%E9%82%8F%E8%BC%AF%E8%B5%B7%E6%BA%9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天干地支早已經不足以反應天象了!


    所以,根據天干地支在計時計算的傳統命理工具八字紫微斗數等等,怎麼可能精準呢?


    必須深沈思考一些根本性、深沈性的問題:


    一、天干地支的計時方式源自於殷商時期,當時約是新石器時代末期、銅器時代初期。(石器時代的產物耶!

     

    二、一天有12個時辰,每個時辰以120分鐘計算,太過粗略;現代是以24小時計算,一天有1440分鐘,才足以反應地球自轉的速度與幅度。

     

    三、天體運轉是極其規律,但人為劃分之後,難免會有些小誤差,例如地球公轉太陽一圈需要365又1/4天,所以每四年要有一個「潤年」,就是在每個能夠被四除盡的年裡,如今年的2016年,就會有二月29日這個難得的日子出現。

     

    四、傳統的農曆也會有誤差,而且誤差更多更大,每19年會出現7個「潤月」,亦即每19年會有約200天誤差!這是何等巨大的誤差啊?每隔幾年的「潤五月」、「潤八月」等等的,也搞得傳統命理昏頭漲腦的,當月出生的,到底要用哪個命支啊?

     

    五、傳統的計時方式是以肉眼觀察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土星、火星等而定的,古稱「七政」;然而,在20世紀初期,世人以望遠鏡等現代天文科技,陸續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西洋占星術也早已把這三顆星列入星盤的論斷當中,可以解釋更多現像,更為精準,然而傳統的八字、紫微斗數卻是完全漠視這些行星的出現,真的比老祖宗差太多了!

     

    六、傳統命理發源於中國中原地區,拿到偏東南隅的台灣已經相當牽強了,在赤道以南的南半球裡,如南非、澳洲、紐西蘭、中南美洲等等,則節氣等完全相反,作用全失!

     

    七、地球是一個「球體」,在北極、南極、赤道等等不同區域,相對應的天上星體會有不同的對應位置、角度等等,傳統命理完全忽略這種事實。

     

    八、地球上有區分不同的「時區」,例如台北、東京、紐約、洛杉磯、蘇黎世、倫敦、開普敦、雪梨等等,都有著不同的時間區域,傳統紫微斗數、八字等等也完全忽略這種事實。


    以上,只是粗略幾點點出中國傳統命理工具的缺陷、不足,新石器時代的計時方式,約1400年前唐朝(618)發明的八字,約650年前明朝(1368)發明的紫微斗數,都已經落後當今的天文發現太多太多了。

     

    所以,在學習八字、紫微斗數的過程與使用當中,經常性地發現各種盲點、不足,正常的,這個工具太過老舊,缺陷太多了。

     

    可以改善嗎?個人覺得除非您找出其「原始碼」(Source Code),但大概也不太可能,重新設計或是換新工具,才會跟得上時代吧?

     

    天干地支已經無法正確地反應天象,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這個事實!

     

    參考參考。


    (流浪占星師 馬龍 2-17-2016)

     

    http://www.blancoage.com/dz70/viewthread.php?tid=36424&page=1&extra=#pid189349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