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SEP. 07 2021

若「第九行星」真的存在,它可能比想像中更近也更容易發現!

  •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 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外圍潛伏著一顆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的行星,但還未被我們發現。CALTECH/R. HURT (IPAC)

根據一份最新的科學「藏寶圖」,在我們的太陽系裡可能藏著一顆比地球還重好幾倍的行星,只是隱身在銀河系明亮的恆星光帶之中。 

在比海王星軌道還要更遙遠的地方,是否有顆巨大的冰行星藏身在我們宇宙鄰里的外圍?這是太陽系讓人著迷的眾多謎團之一。有些尋找它的科學家,將這個假想的行星暱稱為「第九行星」(Planet 9),但這樣的想法從首度提出後就引起了不少爭議。

之所以會預測有顆看不見的行星存在,是因為顯然有個天體的重力,影響著一群小天體的奇特群聚軌道。但到目前為止,這顆行星的搜索行動都沒有結果,這讓批評者認為數據中關於這顆行星存在的暗示其實並不存在。

現在,有項新的分析預測,如果真有隱藏的第九行星存在,那它可能比之前推測的還要更近、更亮,也更容易被發現。

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它的公轉週期不是先前推測的1萬8500年,而是約7400年。週期更短,表示它比之前所預測的還要更接近太陽,也就是說在望遠鏡中的這顆行星看起來可能會更明亮。

「我認為它會在一兩年內被發現。」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Mike Brown)表示,他的論文已被《天文學期刊》( Astronomical Journal)接受發表。但是他也補充道:「在過去的五年裡,我每年都會發表這樣的聲明。我超級樂觀。」

布朗與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康斯坦丁.貝特金(Konstantin Batygin)對第九行星的重力把戲進行了計算,他們的最新分析顯示這顆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這可能讓它成為岩質的超級地球(super-Earth),或是氣態的迷你海王星(mini-Neptune)。如果真的發現這顆行星,那它將是自1846年後首度加入太陽系眾多角色中的大天體。當年天文學家宣布發現海王星這顆冰質巨行星,而它的存在是因為對天王星產生的重力影響所預測得出。

但多年來,懷疑論者一直認為,透露第九行星存在的重力訊跡,不過是觀測上的偽缺陷。批評者認為,遠處天體軌道的明顯群聚,並不代表有顆看不見的行星影響,而是巡天調查中自然產生的偏差。

亞利桑那大學的雷努.馬賀拉(Renu Malhotra)說:「這些天體大多是以大型望遠鏡發現的,而這些望遠鏡的外太陽系調查時間有限,因此只能在可以觀測的天區進行調查,這又取決於望遠鏡的地點。」她對這顆行星的存在抱持不可知論態度,並正獨立推測這顆行星的所在位置。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只發現了少數的遙遠外太陽系天體,而且在沒有對外太陽系進行更完整的巡天調查之前,很難判斷這些冰冷的小天體是真的有奇特的群聚軌道,還是隨機分布。

與此同時,布朗和貝特金為了幫助搜索第九行星的天文學家,利用他們修正後的計算製作了一張「藏寶圖」,標示出最有可能找到這顆行星的一片天區。這個區域與銀河系中恆星密集的閃爍銀盤重疊,因此可能在過去的搜索中使行星藏匿其中。

「現在我們知道該往哪裡找,又不該往哪裡找。」布朗說:「這樣應該就可以了──除非我們做錯了什麼。」

遙遠太陽系中的幽靈行星

布朗和貝特金一開始是在2016年宣布他們對第九行星的預測,但他們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太陽系偏遠外圍還隱藏著一顆未被發現行星的科學家。一個多世紀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思考這樣的一顆行星,他們錯誤地認為有某顆巨大天體擾動了海王星的軌道。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稱這顆行星為X行星(Planet X),而且亟欲尋找到它,因此他在1916年去世後留下了100萬美元,資助繼續尋找X行星的工作。1930 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 )沒有找到X行星,反而是發現了小小的冥王星。

加州理工學院的團隊之所以會預測第九行星的存在,是根據有群柯伊伯帶天體(Kuiper Belt Object)的軌道受到明顯擾動的緣故。這些海王星外的冰冷小天體,包括了一群有著極端軌道的天體,與太陽的距離至少是地球的150倍。

2016年,貝特金和布朗仔細檢查了其中的六個天體。多年來,它們的傾斜橢圓軌道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研究團隊得出結論,認為一定是有顆看不見的行星,以重力將這些天體引導到奇特的軌道上,而這顆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十倍。根據推測,這顆行星的質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在對繞行其他恆星的行星研究中,這種質量的行星在整個銀河系似乎相當常見,但在我們自己的太陽系裡卻明顯不存在。

然而,在宣布這個消息後不久,天文學家就開始對第九行星的假設提出質疑。他們主要擔心的問題是,軌道的特殊群聚現象可能根本就不是群聚。相反地,在過去五年中,有多組研究團隊使用各種數據集反覆得到的結論,指出第九行星的證據只不過是個觀測上的偽缺陷

也許第九行星是個幻影,所謂的重力效應是由少數誤導性數據所構建出的虛假證據。 天文學家仍在努力解決這個爭議,布朗和貝特金的最新分析,就是這樣的嘗試。

坎特伯雷大學的米凱萊.班尼斯特(Michele Bannister)表示:「他們做出了詳細的預測並公布結果,真是太好了。」她曾在2017年挑戰第九行星的說法:「如果真的有第九行星,我會非常高興──那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就太有趣了。」

改善搜索工作

布朗和貝特金根據一群略為不同的天體,對第九行星的大小和軌道進行最新預測。他們在資料庫中仍保留部分原本的柯伊伯帶天體,但也添加新的天體,並排除所有軌道似乎受海王星重力影響的天體。最後,他們的計算涵蓋11個柯伊伯帶天體。

布朗表示:「如果把受海王星影響的天體也算進來,訊號就會模糊不清,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新的研究發現,這些天體的特殊軌道排列有99.6%的可能性是由一顆看不見的行星所造成,而並非隨機分布。馬賀拉說,這聽起來不錯,但也代表這樣的排列有250分之一的可能性是僥倖造成──這比布朗和貝特金在2016年發表的萬分之一可能性要大得多。

儘管如此,馬賀拉表示,新的分析還是改善了先前的研究,雖然納入考量的天體並不多。她說:「這件事已經有趣到值得我們研究,但仍不夠有說服力。」

貝特金還進行了大量模擬,預測可能造就這11個天體軌道的行星特徵──主要是它的位置和質量。最終結果的「藏寶圖」指出第九行星在天空中的軌道──雖然研究團隊仍不清楚這顆行星在路徑上的位置。

雖然新的推測是這顆行星更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5到6倍,而不是10倍,但它顯然也離地球更近了。這表示第九行星在天空中應該看起來更亮,不過布朗也指出這顆行星的亮度是根據對行星成分的假設所估算,而這樣的假設並不一定正確。

新的預測使讓這顆假想的行星更符合天文學家查德.楚基羅(Chad Trujillo)和史考特.薛浦德(Scott Sheppard)提出的類似主張。 2014 年,他們的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了一個名為 2012 VP113 的物體,並以當時的美國副總統(Vice President)之名──喬.拜登(Joe Biden),將它暱稱為「拜登」。他們認為在很遠的地方,可能有個質量為地球五倍的天體,將「拜登」和其他幾個遙遠天體推向群聚的軌道。

不過,雖然有不同團隊有著類似的主張,但這個領域的專家對第九行星的存在尚未達成共識。

「整體來說,作為一個還沒被發現的天體,它的表現驚人地好。」耶魯大學的天文學家格雷格.勞夫林(Greg Laughlin)說:「我覺得理由很充分,也很有趣──但是,為什麼他們還沒有找到?它究竟在哪裡?」

尋找第九行星

科學家尚未發現第九行星,這個事實可能顯示如果這顆行星真的存在,或許它現在正位於軌道上最遙遠的地方,因此成為隱身在星光之中、緩慢移動的黯淡目標。布朗、貝特金以及薛浦德、楚基羅正利用夏威夷茂納開亞(Mauna Kea)山頂強大的昴星團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尋找這顆難以捉摸的行星。但即使已經用上天文學家武器庫中最強大的工具,這項搜索仍然相當具有挑戰性。

根據他們推測第九行星的亮度和軌道,它恰好融入了閃閃發光的背景恆星之中──在夜空下,飄浮在我們銀河系的乳白色光帶裡。

「它夠亮、夠近、夠明顯,基本上也只能隱身在這個天區而未被發現。」勞夫林說: 「我的感覺是,如果它真的存在,那很快就會被找到。」

使用昴星團望遠鏡尋找天空中的區域,並不是天文學家搜尋第九行星的唯一方法。正忙著尋找其他系外行星的美國航太總署(NASA)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簡稱TESS) ,也可能會在掃描包括行星預測軌道在內的天區時,發現第九行星的蹤跡。

2019 年,天文學家提出一種巧妙的數據處理方式,能夠從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的觀測數據裡發現遙遠的太陽系天體──勞夫林和耶魯大學的瑪蕾娜.萊斯(Malena Rice)正在研究這項技術。

「我並不認為成功的機會非常高,但若是這顆行星真的在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所掃描的天區之中,那它發現第九行星也絕非不可能。」勞夫林說:「偶爾,就是會有不該發生的驚人事件發生。」

許多天文學家一致認為,行星獵人最有可能找到第九行星的機會,是正在智利山頂建造的薇拉.魯賓天文臺(Vera Rubin Observatory)。這個口徑8.4公尺的望遠鏡擁有寬廣的視野,每隔幾個晚上就會拍攝整個可見天空。從2023年開始,天文臺將讓天文學家得以追蹤數百萬個天體的運動,包括太空垃圾、小行星、彗星、間諜望遠鏡、恆星,甚至可能是第九行星。

「薇拉.魯賓天文臺將涵蓋約三分之二的天空,但會是以均勻且重複的方式,」馬賀拉說:「這會真正幫助我們在這些議題上取得重大進展。」

布朗認為,我們可能會在下一代更新型的望遠鏡出現之前,就發現這顆行星──他說,也許這顆神祕的行星,已經藏身在天文學家目前手上所握有的數據之中。

「我願意打賭──不過我經常賭輸──我們已有的巡天數據中,已經有這顆行星的影像。」布朗說:「從天王星開始,一直到冥王星和鬩神星(Eris」,我認為我們還沒發現任何一個現有數據中不存在的天體。」2005年,布朗在帕洛瑪天文臺(Palomar Observatory)發現了矮行星鬩神星。後來他發現鬩神星的最早影像,早已存在1955年同一臺望遠鏡拍攝的照相底片上。「我只是有種感覺,這樣的事情會再度發生。」

https://www.natgeomedia.com/science/article/content-14165.html?fbclid=IwAR2kQiZ9iF2RAOUnxFBKKCl68i2HKzB7KaqPEcVV7YePdykjuv-XI_KKymU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清晰照曝光! NASA興奮證實「首個火星岩石樣本」入手

   
NASA證實團隊成功採集到第一個火星岩石樣本,從樣品管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岩芯樣本。(圖翻攝自NASA推特)

NASA證實團隊成功採集到第一個火星岩石樣本,從樣品管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岩芯樣本。(圖翻攝自NASA推特)

2021/09/07 17:2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火星探測車「毅力號(Perseverance)」,日前在耶澤羅撞擊坑(Jezero Crater)附近執行探測任務,今天(7日)NASA興奮證實,他們真的採集到首個火星岩石樣本,日後將帶回地球供科學人員研究。

毅力號本月1日開始,在初期極可能為湖泊的耶澤羅撞擊坑內的「迪南(Citadelle)」峭壁山脊,執行探測任務,探測車鎖定一塊命名為「羅切特(Rochette)」的岩塊,進行探鑽取樣任務;本月4日,NASA團隊收到毅力號回傳的圖片,顯示採集到一個「完好無缺」的岩石樣本,但因當時的影像是在光線不佳的情況下拍攝,團隊起先並不確定採集任務是否真的成功。

就在今天,NASA在推特PO出數張照片興奮證實「採到了!」其中可以看到採樣管內清晰的岩芯樣本。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也開心表示,這是一項重大成就,自己已經等不及要看看毅力號和採集團隊給人類帶來的驚人發現;NASA科學任務局局長祖布臣(Thomas Zurbuchen)也直言「這是歷史性一刻」!

NASA官方表示,這次成功採樣並存儲首個火星岩石的編號266樣品管,號稱擁有3000多個零組件,是人類歷來送上太空最精密的鈦製機械裝置。NASA將在未來任務中帶回地球供科學人員研究。

一直以來,人類都相當好奇浩大的宇宙中是否有或曾有其他生命體存在,這次成功採集岩石樣本,有望解開火星過去是否存在生物之謎。

這次成功採樣並存儲首個火星岩石的編號266樣品管,號稱擁有3000多個零組件,是人類歷來送上太空最精密的鈦製機械裝置。(圖翻攝自NASA推特)

這次成功採樣並存儲首個火星岩石的編號266樣品管,號稱擁有3000多個零組件,是人類歷來送上太空最精密的鈦製機械裝置。(圖翻攝自NASA推特)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63863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隨時可能發生! 新研究:下一波太陽風暴恐毀滅全球網路

   
科學家最新警告,下波襲擊地球的太陽風暴恐將帶來災難性後果,全球網際網路很可能中斷數週至數個月的時間,重創人類活動與全球經濟。(法新社)

科學家最新警告,下波襲擊地球的太陽風暴恐將帶來災難性後果,全球網際網路很可能中斷數週至數個月的時間,重創人類活動與全球經濟。(法新社)

2021/09/08 15:1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太陽活動引發的太陽風暴會對地球帶來影響,且存在週期性強弱變化,因此可做出一定程度的預估。科學家最新警告,下波襲擊地球的太陽風暴恐將帶來災難性後果,全球網際網路很可能中斷數週至數個月的時間,重創人類活動與全球經濟。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助理教授約蒂(Sangeetha Abdu Jyothi)在最新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指出,隨著太陽活動持續加劇,下波襲擊地球的大型太陽風暴很可能對人類文明帶來災難性後果,特別是在網際網路領域。

報告顯示,極端太陽風暴會對地球拋射日冕物質,造成極嚴重的磁場擾動,在這種狀況下,陸地區域性網際網路所受影響較小,因光纖電纜本身較不受「磁生電」效應的影響。

然而,連接各大陸的海底電纜卻面臨嚴重威脅,這是因為海底電纜系統中,用於增強信號的中繼器面對磁場電流衝擊時較不具抵禦能力,一旦損壞,整條電纜都將無法運作。

報導指出,若特定地區的海底電纜受太陽風暴襲擊而癱瘓,很可能導致全球性斷網,其中又以高緯度地區所受威脅更大,按當前工作效率與技術極限評估,全球斷網的風險一旦兌現,很可能需要數週至數月的時間才能修復水下基礎設施,這意味著網際網路很可能癱瘓多達數月之久,對全球造成的損失無法想像。

報告指出,若想規避此一風險,全球政府與電信營運商須認真看待極端太陽活動的問題,研究人員進一步建議可先從低緯度地區鋪設更多電纜做起,同時進行情境測試,以增加實際發生後的修復效率。

目前較難預估下波極端太陽風暴何時登場,不過若按往例來看,平均每隔100年左右就會爆發一次,由於最近一次事件發生在1921年,距今剛好滿100年,加上近期太陽活動已進入下一輪活躍期,意味著此研究描述的極端太陽風暴隨時都可能發生。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64893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8月7日,木星突然發出閃光,和地球一樣大!攝影師拍下罕見視頻

你永遠不會相信這傢伙有多幸運!8月7日,一顆小行星闖進木星大氣層爆炸,一位幸運的攝影師正好在用望遠鏡觀察木星,拍到了這個極為罕見的景象。

哈勃望遠鏡最近拍到的木星照片


這位攝影師名叫伊桑·查普爾,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8月7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4點07分,他使用相機和望遠鏡正在觀察木星的時候,一顆小行星闖入了木星赤道附近的大氣層,引發猛烈的爆炸,持續閃光達數秒鐘,範圍接近地球大小,查普爾攝下了這令人嘆為觀止的一幕。

查普爾激動地說在我回放視頻看到閃光的時候,我的思緒已經飛揚起來了,迫不及待地想和科學家們分享。

木星被小行星撞擊並不是罕見的事情,事實上由於它巨大的引力,吸引了很多飛向內太陽系的小行星,為我們地球了擋住很多轟炸,才使生命順利誕生並演化至今。然而木星距離我們太遠,觀測困難,很少有人能在正確的時間,把相機和望遠鏡正確地對準木星,所以拍到這類撞擊事件非常罕見。

1994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分裂成21塊,相繼撞入木星大氣層,成為當時全世界所有人關注的新聞熱點,也是人類首次直接觀測到太陽系的天體撞擊事件。該彗星未分裂前直徑可能達到了5公里,最大一塊碎片撞擊的威力相當於全世界核武器總當量的750倍,形成了比地球還大的撞擊疤痕。如果直接撞到地球,相信夠地球上所有人都狠狠地喝一壺了。

後來又有天文愛好者觀察到數次小行星撞擊木星形成的疤痕,但這次拍到正在撞擊形成的閃光,可能還是1994年慧木相撞後的第一次。科學家們可能會根據查普爾拍到的視頻,詳細研究這次撞擊事件,相信不久後會有這次撞擊的研究成果,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cience/5ro92a8.html
https://kknews.cc/zh-tw/science/5ro92a8.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月亮周期會干擾睡眠 新研究:只影響男人

   
科學家最新發現,月亮周期對人類睡眠構成高程度影響,且對男性造成的影響遠大於女性。(資料照)

科學家最新發現,月亮周期對人類睡眠構成高程度影響,且對男性造成的影響遠大於女性。(資料照)

2021/09/15 15:3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睡眠對人類健康影響至關重要,但此領域仍充滿謎團,科學家最新發現,月亮周期對人類睡眠構成高程度影響,且對男性造成的影響遠大於女性。

最新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期刊的報告中,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神經科學系的研究團隊,針對月球周期與人類睡眠狀況進行觀察性實驗。

共計852名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年齡介於22至81歲的自願參與者提供睡眠側錄音檔,其中女性占492人,男性360人,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睡眠音檔用於比對月亮周期,並加以分析。

報告顯示,在為時29.5天的月球周期中,月光會出現相當程度的規律性改變,其中自新月到滿月的階段,月光照射程度會從低到高,而這段期間人們的平均睡眠時間較短,睡眠效率較差。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睡眠受到月球周期的影響相對較大,睡眠時長與品質都會出現周期性變化,與此相比,女性的睡眠狀況基本可視為不受影響的程度。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72402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發現關鍵分子!新研究曝銀河系「很可能」有外星生命

   
英國里茲大學團隊透過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地的「ALMA」望遠鏡觀察宇宙,發現銀河系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比想像中要大得多」。(圖取自University of Leeds新聞稿)

英國里茲大學團隊透過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地的「ALMA」望遠鏡觀察宇宙,發現銀河系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比想像中要大得多」。(圖取自University of Leeds新聞稿)

2021/09/19 06:12

首次上稿 00:57
更新時間 06:1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科學團隊透過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地的「ALMA」望遠鏡觀察宇宙,發現「關鍵有機分子」,因此,銀河系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比想像中要大得多」,研究發布在《天文物理期刊》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里茲大學科學團隊觀察5個「原行星盤」(Proplyd or Protoplanetary Disc),發現當中4個存在「關鍵有機分子」,參加研究的凱瑟琳博士(Dr.Catherine Walsh)表示,在地球上形成生命所需的相同成分,也存在於其他恆星周圍,因此,在其他行星環境,可能很容易找到啟動生命所需的物質。

研究主要作者伊利博士(Dr.John Ilee)表示,這些複雜的大型有機分子,在整個太空的各種環境中都被發現,先前的實驗室和理論研究已經表明,這些物質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原料」,在適當的情況下,這些物質會經過化學反應轉變為糖、胺基酸、甚至成為核醣核酸(RNA)的組成成分。

生物學界普遍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基於RNA演變而來,伊利博士說,接下來想盡可能地了解這些有機分子的確切位置與數量,這些分子存在於行星的發源地─原行星盤當中;原行星盤是在新形成的年輕恆星外,環繞的濃密氣體。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7680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1分鐘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經過我們香港好朋友的提醒,請各位在今明兩晚的賞月時分,注意一下,月亮走的比較快,已經超前木星許多了,木星仍是晚上天空裡最亮的一顆星,但請注意在木星稍微偏西方的地方,找一下還有一顆星星,暗一點,很接近了,這就是土星!哈哈,您想買房的願望,繳貸款的壓力,就在這裡!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橫跨500光年!新研究發現英仙座、金牛座之間「巨大空洞」

   
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最新宇宙研究,發現英仙座和金牛座之間竟有1個橫跨500光年的巨大空洞。(圖取自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新聞稿)

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最新宇宙研究,發現英仙座和金牛座之間竟有1個橫跨500光年的巨大空洞。(圖取自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新聞稿)

2021/09/24 05:41

首次上稿 00:44
更新時間 05:4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最新宇宙研究,發現英仙座和金牛座之間竟有1個橫跨500光年的巨大空洞,研究發布在《天文物理期刊快報》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新聞稿指出,天文學家在分析銀河系懸臂分子雲形狀和大小的3D地圖時,發現存在於宇宙間的1個巨大空洞,位於英仙座與金牛座之間,且被這2個星座的分子雲包覆。

領導這項研究的天文博士百利(Shmuel Bialy)說,對於這個巨大空洞的形成,現有2種理論,其一為距今1000萬年前,有1顆超新星在此空洞的中心點爆炸,導致所有氣體全都外推;另外1種可能性是數百萬年來一系列的超新星事件造就了這個巨大空洞。

此研究指出,英仙座和金牛座的分子雲並非各自獨立的結構,而是由超新星衝擊波行程的,百利表示,「當1顆恆星死亡時,發生的超新星爆炸會導致一系列的事件,最終可能誕生新的恆星」,「數百顆恆星正在形成或已經存在於這個巨大空洞的外圍」。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81832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110億年前氫氣消耗殆盡!NASA發現6個「死亡星系」

   
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6個星系在110億年就已消耗完氫氣,停止形成恆星,成為「死亡星系」。示意圖。(美聯社檔案照)

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6個星系在110億年就已消耗完氫氣,停止形成恆星,成為「死亡星系」。示意圖。(美聯社檔案照)

2021/09/26 06:10

首次上稿 00:53
更新時間 06:1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指出,目前科學界推測整個宇宙約有137.7億年歷史,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6個星系在110億年就已消耗完氫氣,停止形成恆星,成為「死亡星系」,研究發布在《自然》期刊

美國太空總署新聞稿指出,這6個星系分別為MRG-M1341、MRG-M0138、MRG-M2129、MRG-M0150、MRG-M0454和MRG-M1423,大約在宇宙30億歲時,當時各星系正值大量生成恆星的時期,不過,這些星系發生不明原因,形成恆星所需的氫氣消耗殆盡,沒了燃料,成為「死亡星系」。

美國太空總署透過哈伯望遠鏡與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地的「ALMA」望遠鏡,將這6個星系的樣態合成並呈現出來,發現它們各有奇異之處,例如MRG-M2129星系的中心只有塵埃和氣體,這表明恆星的形成可能從外圍向內停止;MRG-M1341則出現扭曲狀,不過可能是因為望遠鏡的光學作用緣故。

參與研究的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助理教授惠特克(Kate Whitaker)說,研究團隊推測,當時在銀河系中心有1個超大質量黑洞加熱體,導致氫氣遭大量消耗,不過這目前仍是懸而未解的問題,未來有待其他研究加以探明6個死亡星系的成因。

研究團隊推測當時在銀河系中心,有1個超大質量黑洞加熱體,導致氫氣遭大量消耗。(圖取自NASA)

研究團隊推測當時在銀河系中心,有1個超大質量黑洞加熱體,導致氫氣遭大量消耗。(圖取自NASA)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83823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4波太陽風暴今撲向地球 紐約有機會出現極光奇景

   
今將有一場太陽風暴撲向地球,可能有4波日冕質量拋射(CME)來襲,磁暴等級約是G2。(美聯社)

今將有一場太陽風暴撲向地球,可能有4波日冕質量拋射(CME)來襲,磁暴等級約是G2。(美聯社)

2021/09/28 15:2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今將有一場太陽風暴撲向地球,可能有4波日冕質量拋射(CME)來襲,磁暴等級約是G2,美國北部包括紐約、威斯康辛州和華盛頓州等地夜空可能出現極光。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今(28日)發出預警,將有一場太陽風暴來襲,預估會有4波日冕物質拋射,不過研判引發地球磁層擾動等級屬於五級尺度中的G2等級,相對輕微,主要影響地區約在北緯55度以上,導致高緯度地區的衛星中斷和一些電網波動,也可能對衛星產生輕微影響。

通常只能在極區看見的極光,有機會在比平時低得多的緯度上現蹤,NOAA預估美國北部包括紐約、威斯康辛州和華盛頓州等地夜空可能出現極光。

太陽風暴越強,對地球影響越劇,1859年9月1日至2日,發生了有紀錄以來最大的磁暴,是最高級別的G5磁爆,被稱為卡靈頓事件,它嚴重破壞了地球的磁層,以至於電報線突然起火,極光出現在世界各地,甚至在靠近赤道的低緯度地區,例如哥倫比亞,都能看見極光。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86310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