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Alice Chen 新增了 2 張相片
1 小時前Chuhua

3月9日將發生日全食,全部經過時間自臺灣時間8時16分開始,至11時38分終止,歷經3小時又22分鐘。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絕美「藍色大泡泡」 環繞3萬光年外超大恆星

翻攝NASA

字級:

 

美國太空總署 (NASA)上周公布了一張由哈伯望遠鏡捕捉到的一張絕美照片,畫面中超大的寶藍色大泡泡星雲環繞著3萬光年外的超大質量沃夫-雷耶(Wolf-Rayet star)恆星「WR 31a」。

 
NASA表示這圈環繞著「WR31a」恆星的超美藍色大泡泡,是由灰塵、氫、氦等氣體所組成,當恆星風與WR31a恆星所散發出的氫氣交互作用時,就會形成這種寶藍色的星雲。此藍色大泡泡應該是2萬年前形成,而目前正在以1小時13.67萬英里的速度在擴張,但擴張期應該不會持續太久。
 
NASA表示,沃夫-雷耶(Wolf-Rayet star)恆星WR 31a最初質量至少是太陽的20倍以上,但這類恆星的生命週期只有數10萬年,它在不到10萬年時間內,質量就會耗損一半。成為超新星後就會在爆炸中釋放出恆星物質,滋養孕育出新一代恆星和行星。(廖育琳/綜合外電報導)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60303/807394/5/%E7%B5%95%E7%BE%8E%E3%80%8C%E8%97%8D%E8%89%B2%E5%A4%A7%E6%B3%A1%E6%B3%A1%E3%80%8D%E3%80%80%E7%92%B0%E7%B9%9E3%E8%90%AC%E5%85%89%E5%B9%B4%E5%A4%96%E8%B6%85%E5%A4%A7%E6%81%86%E6%98%9F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冥王星的秘密!地形比想像更多變

新頭殼newtalk 2016.03.18 鄭凱榕/編譯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週四公布研究,目前得到最詳盡的冥王星地表影像,發現冥王星的地形比原本預測的更為多變:從高山到冰川流動,也有平坦的曠野和其他地形。


根據路透社17日報導,冥王星這顆被稱為所謂的矮行星的星球,如同其他行星一樣繞行太陽運轉,只是體積比較小。NASA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太空船所拍攝的高解析度相片,為冥王星開啟了前所未有之窗。新視野號這架跨越星際的探測機在去年7月踏上前所未有的旅程,初探冥王星這顆神秘的星球和繞行它的5顆衛星。


新視野號所傳回來的影像、化學分析和其他資訊,展現出這顆距離地球30億英里(約48億2803萬2000公里)的星球上複雜、豐富地質活動的世界,有地底海洋、火山、冰川噴發。相關的研究報告有5篇發表在這個星期的科學期刊。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行星科學家麥金能(William McKinnon)表示:「(冥王星)在地質上,這是非常狂野的地方。」


另一位科學家形容冥王星多元的地形「令人震撼」。


遙遠的冥王星平均地表溫度為華氏負380度(攝氏負229度),為什麼會有如此多變的地形地貌?至今仍是個謎。科學家目前有幾個進程,包含揮發性冰汽化,譬如氮氣、一氧化碳、甲烷等,進入冥王星冰冷且難以想像地緊密的大氣層。


雖然比地球的衛星——月亮還小,冥王星可能在內部仍然擁有足夠的熱能,這是從這顆星球約在45億多年前形成以來所依然擁有的,幫助冥王星維持其最為著名的特徵:平坦、620英里(1000公里)寬、心形的盆地「史普尼克冰原」(Sputnik Planum)。


在史普尼克冰原的西方有著相較而言年代較為年輕的高山、冰原的南方則有土墩,相當難以解釋。科學家懷疑高山和土墩之下都是水冰塊,究竟是如何存在於冥王星目前仍未知。


「新視野號」任務的首席科學家史登(Alan Stern)表示:「幾乎所有的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謎。」


研究顯示,冥王星最主要的衛星「凱龍」曾經擁有非常活躍的生命,但是由於自形成時所擁有的放射性熱能已經消散殆盡,因此在20億年前冰凍至今。


科學家現在相信凱龍星和冥王星其他4顆小衛星,在太陽系的歷史中,是在冥王星和另一個和冥王星體積相當的星體相撞後所產生。


如同地球的月亮,科學家懷疑冥王星天然形成的衛星群是在撞擊後被吸引入宇宙的碎片

https://tw.news.yahoo.com/%E5%86%A5%E7%8E%8B%E6%98%9F%E7%9A%84%E7%A7%98%E5%AF%86-%E5%9C%B0%E5%BD%A2%E6%AF%94%E6%83%B3%E5%83%8F%E6%9B%B4%E5%A4%9A%E8%AE%8A-142421802.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12億光年之外的耀眼星光 人類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衝擊波

在12億光年以外,一顆恆星爆炸變成超新星所發出的衝擊波持續了20分鐘,日前被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望遠鏡成功捕捉,這也是人類首次完整記錄到超新星爆炸過程。

據CNN報導,NASA用於發現行星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拍攝到這顆距離地球12億光年,直徑比太陽大500倍的紅色巨型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並在這過程中首次捕捉到爆炸衝擊波的可見光。

由於該過程僅持續20分鐘,開普勒捕捉到這一瞬間被NASA稱之為「天文學家的里程碑」。這一研究結果已被接受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   

由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葛納維奇(Peter Garnavich) 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分析了開普勒太空望遠鏡3年周期內從500個星系中捕獲的數據, 觀測了多達50萬億顆恆星,結果尋找到兩顆超新星。   

葛納維奇教授在聲明中說,「兩顆星體巨大到能輕鬆覆蓋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

研究人員在較大超新星KSN 2011D上第一次觀測到「衝擊波」,但在發現的另一顆較小超新星KSN 2011A(太陽的300倍,距地球7億光年)上卻沒有。他們猜想,這可能是因為小的超新星周圍環繞氣體,遮擋了其產生的衝擊波。   

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生命將終結時,重力導致其核心崩潰所引發的劇烈爆發現象,從而形成超新星。當恆星內核塌縮時向外發送激波,衝破恆星表面產生異常明亮的閃光,被稱為 「衝擊波」,最高亮度甚至比某些星系更為耀眼,其輻射出的能量如同太陽或普通恆星一生所輻射的總量。

「研究這些恆星以及爆炸如何、為什麼發生,是我們理解宇宙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開普勒項目科學家豪威爾(Steve Howell)指出,「宇宙中全部重元素都來自超新星爆炸,例如所有地球上甚至人體內的銀、鎳和銅,都來自於垂死恆星的大爆炸。生命的存在就是因為超新星。」

https://tw.news.yahoo.com/12%E5%84%84%E5%85%89%E5%B9%B4%E4%B9%8B%E5%A4%96%E7%9A%84%E8%80%80%E7%9C%BC%E6%98%9F%E5%85%89-%E4%BA%BA%E9%A1%9E%E9%A6%96%E6%AC%A1%E6%8D%95%E6%8D%89%E5%88%B0%E8%B6%85%E6%96%B0%E6%98%9F%E7%88%86%E7%82%B8%E8%A1%9D%E6%93%8A%E6%B3%A2-035200355.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神秘物撞木星 天文迷熱議

(中央社台北3日電)奧地利1名業餘天文迷拍到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木星被1個神秘外來物體撞擊,他將影片放上YouTube後引發熱議。有天文學家分析,這個不明物可能是小行星或小彗星。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報導,住在奧地利摩德令(Modling)的克恩鮑爾(Gerrit Kernbauer)表示,他3月17日用望遠鏡觀測木星時,意外拍到不明物撞上木星的景象,他將畫面上傳YouTube,至今點閱率破300萬次。

克恩鮑爾表示,他一開始不確定看到了什麼。他在影片說明中寫道:「畫質並非最佳,所以我當時猶豫要不要處理這些畫面。」

「不過10天後,我瀏覽影片時發現這個奇怪光點出現在這顆行星邊緣,歷時不到1秒。」

報導說,這讓他想起1994年「修梅克-列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ey 9)碎片撞擊到木星時,也是類似情況。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伽利略號(Galileo)太空船以及地球上部分天文學家也觀測到那次的撞擊。

愛爾蘭都柏林的業餘天文迷麥肯伊(John Mckeon)也提供影片,表示拍到1個物體似乎撞上木星,讓其他天文迷更加興奮。

美國天文學家普雷特(Phil Plait)分析這些影片,推斷這個神秘物體可能小行星或小彗星。

不少網友在克恩鮑爾上傳的影片下方留言。有人說:「很棒的畫面!我不是天文迷,但在我們太陽系捕捉到如此棒的景象,感覺一定很讚。」

另有網友寫道「讓我們為木星祈福」,甚至有留言說「我們在此向木星人致上慰問和祝福」。1050403

https://tw.news.yahoo.com/%E7%A5%9E%E7%A7%98%E7%89%A9%E6%92%9E%E6%9C%A8%E6%98%9F-%E5%A4%A9%E6%96%87%E8%BF%B7%E7%86%B1%E8%AD%B0-071800489.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台天文家馬中珮 宇宙荒漠發現超大黑洞

 
 
 
馬中珮(左)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天文物理學教授,曾和愛子在沙漠合影。翻攝網路

【蔡永彬、石秀娟╱綜合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前天宣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天文物理教授馬中珮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宇宙一個意想不到的角落發現超大黑洞,質量相當於170億個太陽,顛覆科學界對黑洞認知。國內外科學家都認為此罕見發現將廣拓天文學領域。來自台灣的馬中珮昨接受《蘋果》訪問形容,這次在宇宙的「鄉村」找到黑洞,希望將來能解釋它如何形成。

美國NASA指出,馬中珮團隊找到黑洞的地方是宇宙荒漠的銀河系NGC1600,只有20個銀河群,星體稀疏,「不太可能」有巨大黑洞形成,這意謂黑洞存在可能比科學界認知的還普遍。 

馬中珮研究團隊發現超大黑洞。圖為黑洞模擬圖,並非新發現的黑洞。翻攝NASA

約170億個太陽質量

現今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是太陽的210億倍,位在天體繁多、有1000多個銀河系的后髮座星系團(Coma Cluster of Galaxies);新發現的黑洞只比它小一點,位在波江星座(Eridanus)方向,距地球2億光年。 
馬中珮昨接受《蘋果》越洋電話採訪時說,人類住的銀河系中的黑洞,質量約是400萬個太陽質量,這次發現的黑洞高達170億個太陽質量,是罕見現象。 
馬中珮說,銀河系是宇宙最基本成分,可喻為宇宙中的「社區」,宇宙內也有銀河系密集的「城市」,和稀疏的「鄉村」。這次發現超大黑洞的是在宇宙較空曠處,究竟此黑洞怎麼自己發展,盼未來找出解釋。 
馬中珮說,2年多前她的研究團隊透過低解析度望遠鏡發現此事,她仔細看數據,檢查有沒有算錯,1年多前利用美國夏威夷天文望遠鏡觀看、再次驗證,大家都很興奮。 

翻轉認知開拓領域

南安普敦大學教授甘地指,新發現顯示,要發展巨大黑洞不需有大量銀河系群,「這翻轉我們對大黑洞如何形成的認知,使此領域大為開展。」NASA指,在星體繁多的巨大銀河系要新發現黑洞是可預期的,「就像在曼哈頓隨處可見摩天大樓」,要在宇宙小鎮發現大樓就不太可能。 

探討是否為雙黑洞

馬中珮自2年前領導名為「大規模觀測」研究,測量100個最近的巨大銀河內黑暗物質等天體質量,鎖定質量比太陽大3000億倍而距地球3.5億光年內的銀河系,其中一個目標是找出在大型銀河群內休眠的發光類星體的後代,在NGC1600發現的巨大黑洞是這項研究的第一個成果。馬中珮說這證明有系統地觀測夜空的價值。
馬中珮表示,為何周遭星體稀疏的黑洞有這麼多質量,是未來研究方向,也正將探討此黑洞有無可能是兩個黑洞形成的雙黑洞。
馬中珮說,若是雙黑洞,可說明為何此區域星體都被清空。此研究發表在前天出刊的《自然》(Nature)期刊。
中研院天文物理所副所長王明杰指,黑洞無法直接觀測,只能藉黑洞重力透鏡效應或星體是否因黑洞重力影響而產生運行變化等訊息,找出其是否存在,能在星體少的地方發現黑洞不容易,馬中珮團隊應投入很多心力,才有此發現。 

馬中珮 49歲

◎學歷:讀北一女高二時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入學許可,最後取得該校物理學博士
◎經歷:
1993∼1996年 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1996∼2000年 賓州大學天文物理系助理教授
◎現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天文物理系教授
◎家庭:已婚,育有1子,父為資深新聞學者馬驥伸,母為前任監察委員黃肇珩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0408/37151963/%E5%8F%B0%E5%A4%A9%E6%96%87%E5%AE%B6%E9%A6%AC%E4%B8%AD%E7%8F%AE%E5%AE%87%E5%AE%99%E8%8D%92%E6%BC%A0%E7%99%BC%E7%8F%BE%E8%B6%85%E5%A4%A7%E9%BB%91%E6%B4%9E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宇宙的秘密真的很多呢

TOP

找外星人 霍金打造奈米太空船

小如郵票 秒速6萬公里

 
 
 

【石秀娟╱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物理學大師霍金和俄羅斯億萬富豪米爾納,前天宣布啟動找外星人任務,米爾納率先出資1億美元(約32.3億元台幣),希望吸引更多資金,計劃打造超輕量迷你「奈米太空船」艦隊,前往距太陽系最近的鄰居、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在一個世代(30年內)解開該星系有無生命存在之謎,臉書創辦人薩克柏也參與此計劃。科學家認為該星系有機會找到類似地球的行星。

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Alpha Centauri)是個有2或3顆恆星的星系,距地球4.37光年,現今速度最快的太空船也要3萬年才能抵達。霍金(Stephen Hawking)等人發起「突破星擊」(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在20年內就把數千艘如郵票大小的奈米太空船送到該星系,透過照相、攝影等功能,估約需4年將探測到的資料傳回地球,人類即使無法親臨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也能在30年內得知太陽系外是否還有另一個地球。 

霍金和俄國富豪米爾納前天宣布「突破星擊」計劃,臉書創辦人薩克柏也參與。新華社

地面雷射推動前進

名為奈米太空船的載具,由晶片與光帆組成。如研發成功,其航行距離將比人類史上太空船航行最長紀錄高出2000倍。小小晶片五臟俱全,載有相機、傳輸、導航等功能,安裝在晶片上的光帆(solar sails)可接收從地球發射的雷射光束能量,由雷射光束推動前進,再加上太陽光的光子不斷撞擊光帆,增加其動能,使其速度可在幾秒內增加到約達光速的五分之一(秒速6萬公里)。 

「嚮往飛翔是天性」

這場記者會前天在紐約召開,正是史上首位太空人、前蘇聯的加加林駕駛東方一號太空船飛入太空的55周年紀念日。米爾納(Yuri Milner)手持晶片說:「我們可以不再只是凝望星空,我們真的可抵達那裡。」霍金說:「我們決心向探索宇宙再邁出一大步,因為我們是人類,而嚮往飛翔是人類的天性。」
這不是光帆首次運用在太空飛行器上,日本2010年曾發射取名「伊卡洛斯」(IKAROS)的太空船,利用光帆升空探測金星,美國航太總署(NASA)也在2011年利用光帆順利發射NanoSail-D2號衛星。然霍金指,突破星擊將挑戰更多的極限。 

預估耗資3237億元

米爾納等人已找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前主任沃登領導的團隊,在一年內研究計劃的可行性,雖然仍有很多工程上的困難要克服,如長達20年的太空飛行可能會遇到太空風暴,但有信心這計劃可在他們這一代實現。整個計劃估計最終耗資可能高達約3237億元台幣,希望吸引其他富豪和政府投資。 

【奈米太空船原理】

1.奈米太空船跟郵票差不多大小,重僅不到1公克,載有相機、傳輸、導航和電池等,將發射數千艘。路透 

2.晶片上的光帆可接收雷射光束能量,加上太陽光的光子不斷撞擊光帆,使其速度可在幾秒內增至秒速6萬公里。路透 

3.奈米太空船由火箭送上太空後,由在地球上的雷射矩陣發射光束推動其航行。路透 

4.太陽光的光子撞擊光帆,會使由地球發射的雷射光束推動的奈米太空船加速前進。翻攝霍金臉書 

「突破星擊」計劃小檔案

●發起人:英國物理學大師霍金、俄羅斯億萬富豪米爾納、臉書創辦人薩克柏
●經費:100億美元(約3237億台幣)
●目標:送數千艘「奈米太空船」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尋找有無適合人居的星球
●挑戰:須克服發電和儲存電力、精確瞄準地面的傳輸器、打造地面的光束矩陣、雷射光束通過地球大氣層時的大氣干擾等問題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60414/37162147/%E6%89%BE%E5%A4%96%E6%98%9F%E4%BA%BA%E9%9C%8D%E9%87%91%E6%89%93%E9%80%A0%E5%A5%88%E7%B1%B3%E5%A4%AA%E7%A9%BA%E8%88%B9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地球和金星繞行太陽的神奇舞蹈

 

https://www.facebook.com/wwwdalebanet/videos/1141658745879345/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央大發現小行星 獲國際通過命名為「屏東」

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2006年在太陽系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上,發現「第175583號」小行星,經送請國際天文學會聯合會審查,上個月通過命名為「Pingtung(屏東)」,讓屏東登上宇宙星際;中央大學這幾年以台灣的縣市為鹿林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這顆「Pingtung(屏東)」是台灣第13個以縣市命名的小行星。(溫蘭魁報導)

發現這顆小行星的是鹿林天文台觀測員林啟生,屏東縣長潘孟安今天(27日)中午和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一起發表這項天文好消息,並且和發現者林啟生共同點亮小行星,正式介紹「Pingtung(屏東)」小行星誕生。

中央大學國家講座教授葉永烜表示,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天文國際聯盟有個中心,告訴他們說,我們發現有一個新的東西,就是我們跟國際天文聯盟說,我們為什麼要命名屏東小行星,他們就很高興的接受了。」

發現屏東小行星的觀測員林啟生表示,屏東小行星的大小粗估約3到6公里,相當於屏東市區或是離島小琉球的大小,繞行太陽一圈大約5.55年(軌道週期),距離太陽最近的時候大約4.3億公里,離太陽最遠時大約5.1億公里,距離地球2.8億公里左右,這顆「Pingtung(屏東)」小行星是2006年10月15號被發現,當時是在金牛座附近,現在、2016年4月的位置則在魔羯座。(攝影:溫蘭魁)

https://tw.news.yahoo.com/%E5%A4%AE%E5%A4%A7%E7%99%BC%E7%8F%BE%E5%B0%8F%E8%A1%8C%E6%98%9F-%E7%8D%B2%E5%9C%8B%E9%9A%9B%E9%80%9A%E9%81%8E%E5%91%BD%E5%90%8D%E7%82%BA-%E5%B1%8F%E6%9D%B1-055510511.html
請從論壇首頁右上角進入「個人中心」,就可以編輯您個人的頭像、簽名檔及自我介紹。請用高級模式回覆,點HTML框,可有更多變化豐富版面。
不怕辛苦,就怕不公平;不怕卑微,就怕不公義。
可以哭泣,不要洩氣;可以悲傷,不要放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