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BBC》3月27日,針對中日海軍質量與戰力問題,專訪了素有「日本國內了解中國海軍第一人」之稱的山內敏秀。66歲的山內敏秀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前軍官,官至一等海佐(艦艇長),指揮過海上自衛隊精銳的潛艇部隊。
BBC記者高毅在東京見到精神飽滿的山內,他拿出自己寫的一本關於中國海軍和海事的書籍,如數家珍般的說著。1988年,山內擔任潛艇艦長,後來離開自衛隊到防衛大學做教授。1994年,他在著名的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系,認識了日本的中國通天兒慧,對方建議他研究中國方面,特別是研究中國海軍的動向。
海上統合作戰能力孰強孰弱?
那麼,「日本海上自衛隊與中國海軍相比,強在哪?又弱在哪?」這是記者見到山內敏秀最想問的問題。
他說:「能不能用優秀我不清楚,但我可以自信說,我們在海上訓練時間至少比中國海軍長,我們在Seamanship(即船艦上下成員的統合搭配)還是比中國海軍優秀」。Seamanship指的不僅是操船技術,而更多側重航海的技術和經驗,山內認為,在這方面日本更具優勢。
他說,中國海軍也在沿海訓練,然而海軍不單純只是操作艦船;而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船要與海成為好朋友,完成作戰的任務。山內對航海的認識是,無論海洋情況如何,即便有大風大浪、情況危險,他的潛艇或戰艦也能與大海「成為朋友」。他說,中國也在訓練,但演練技術成熟度不足,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都要能夠征服大海作戰。
山內接著提到另一個英語詞彙「man-machine system」, 也就是「人機一體化」概念。他認為,只有「人與機器融為一體,才能發揮最大效力(即戰力)」,日本在這方面確有優勢。
他說:「海上自衛隊的裝備都是自己研發出來的,讓我們能更好地使用機器,長處優異於中國。很多(裝備、材料)都是通過我們自己的想法研發出來的,當然也有從美國引進的,但哪怕是美國的東西,也像自己的東西一樣,因為我們摸得夠熟練了」。
(圖說:山內敏秀曾任日本海上自衛隊潛水艇的艇長)
中國海軍船隻老舊到該進博物館
BBC記者高毅提出疑問指出,難道日本就沒有比中國海軍差的弱項?山內先是開玩笑地反問說:「有弱的嗎?」,他說,中國海軍的優勢在數量,並擁有數量可觀船隻。中國海軍年鑒資料,也談到「有多少船艦」。山內強調,雖然中國海軍有著數量優勢,但是很多船艦得進博物館了。
BBC報導指出,山內言下之意是,中國海軍艦艇的質量不高、技術落後。但他也提到,中國於1990年代後,也開始在質和量2方面急起直追。他說,中國海軍「旅滬級」的051、052型驅逐艦還不錯,但還在試用階段,能夠跟日本等先進海軍一較高下的中國艦艇,也只有這一型號。
關於「船艦打造」能力高下問題,山內敏秀說,他對中國造船技術「世界一流」持有很大疑問。他說,國際上向中國買船的船主,都是國際市場價格的70%的價格購買。日本很不一樣,只要對方提出要求,日本就能很完全地按照對方意願造出船來。他說,日本造船技術,相當穩定,一直把「大和戰艦」(二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打造的戰艦)的精神傳承到現在。
曾指揮潛水艇的山內自然對中國潛艇感興趣。他說,中國已經建造出「元級潛艇」,集中了海軍最強力量,所以水平高,質能非常好。一旦要求量產、委託其它造船廠製造,一下子就不行了。因此,中國海軍的造船產業,能力都還低落於水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