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泰國在反政府示威,要求總理盈拉下台聲浪中,整個泰國局勢動盪不安,起因為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所領導的為泰黨去年11月提出政治特赦法。反對派指控盈拉此舉在為七年多前遭軍事政變推翻而流亡海外的胞兄,也就是前總統塔信(Taksin Shinawatra)回國而鋪路,因而引發黃衫軍大規模示威抗議。上月,反對派領袖蘇貼(Suthep Thaugsuban)發動封鎖曼谷的大規模示威抗議,使得盈拉被迫向泰王請求解散國會,並宣佈於2月2日提前舉行大選。
但大選舉行至今,在反政府人士阻撓下,首都曼谷及泰國南部的部分選區傳出投票所被迫關閉導致部分民眾無法順利投票,甚至發生暴力攻擊事件,泰國當局只好宣佈2月2日當天無法順利投票的民眾於2月23日再補投票。但此種情勢之發展非泰國當局所預料,在支持政府派與反對派群眾抗爭日漸加劇的情況下,補選是否能順利進行,恐怕得劃上一個大問號。
盈拉去年11月提出的政治特赦法,引發反政府派人士強力反撲,僅為導火線。過去五年多,盈拉政府推行高價收購農糧政策雖普遍獲得泰國廣大農民支持,但政府貪污情況卻日益嚴重,高價收糧的後果不僅扭曲自由市場機制,更讓不肖的官員有上下其手的機會,藉機貪污。兩年多來的積怨終於引發泰國菁英階級的不滿,泰國情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此外,日前傳出大陸有意暫停收購泰國米,是否引發泰國農民後續反應,進而影響盈拉政權,值得觀察。
回顧歷史,泰國是一個政變頻仍的國家。泰國原實行君主專制,但自1932年軍事革命後,改行君主立憲後,泰王成為國家虛位元首。據統計,自1932年迄今,泰國共發生二十餘次軍事政變,每次政變後,政府即重組,國會被解散,並重新制憲。
上次泰國政變發生於2006年9日,時任泰國總理的塔信,同樣因為執政黨泰愛泰黨(Thai Rak Thai Party)執政期間閣員貪污傳聞不斷,引發民怨,遭泰國陸軍總司令宋提(Sonthi Boonyaratglin),趁塔信出國參加聯合國會議時舉事政變成功,塔信遭解職,流亡海外,由泰國軍政府接管,最後於2007年12月,舉辦大選還政於民。
在泰國屢次政變中,均有幾項特色值得一提。首先,泰王在屢次政變中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是最後結果的仲裁者,與日本天皇僅為象徵意義一向不涉入政局不同。現任泰王蒲美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又稱拉瑪九世),1946年登基,在位時間超過六十年,比英國女王時間還久,備受泰國民眾愛戴,屢次泰國政變中,如未能取得泰王的支持,均難以成功。泰王在政變中往往扮演超然仲裁者的角色,並為政變取得合法性的來源。
此外,軍方態度亦為政爭是否結束的重要觀察指標。泰國向來支持王室,一旦軍方表態,將以軍事行動迫使總理下台,例如2006年泰國陸軍總司令宋提直接下令出動武裝部隊佔領政府重要機關,迫使塔信下台。而在泰國屢次政變中,在泰王出面表態並斡旋情況下,通常政變大多以和平方式收場,軍方接管後組成臨時政府,最後仍將透過選舉,還政於民。目前泰國軍方與王室均未針對這起黃衫軍反政府示威抗議事件表態,因此未來泰國軍方與王室何時表態將是觀察泰國政局的觀察重點。
就歷史經驗而言,泰國政爭、政變為常態,對於周邊國家通常影響不大。因此,不易出現像2010年底由突尼西亞引發的「阿拉伯之春」,對北非及中東地區國家所造成的連鎖反應一般。但仍須注意的是,由於泰國政治情勢動盪,部分地區,包括曼谷已發生暴力衝突事件,因此政府當局應當提醒國人赴當地旅遊應提高警覺,必要時甚至勸導暫勿前往。
據估計,目前台灣國內赴泰投資廠商約3000多家,台灣人在泰定居者超過15萬人次,泰國華裔人口超過2000萬人,僑團約有1300多個。傳統上,泰國不若印尼有排華傾向,因此當地僑社安全大致無虞,但因台灣赴泰投資廠商約3000多家,因此由政爭引發的動盪局勢,恐怕對於當地經濟有若干影響,並將間接地將影響當地台商的經營。
【中央網路報】
http://tw.news.yahoo.com/本報特稿-泰國政局動盪與東南亞局勢-智庫論壇-國政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吳銘彥-02050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