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如虹
鄭宜農覺得現在正值年輕聽眾願意聽她說話的階段,她想把握影響力,多說一些話影響年輕人。(記者胡舜翔攝)
很多音樂人習慣在半夜寫歌、做音樂,覺得夜深人靜創作特別有靈感,但最近遇到很多音樂人都為了身體健康,開始改變生活作息,不再熬夜做音樂。
北流董事長黃韻玲改變的最明顯,她從今年初就力行晚上9點就寢,清晨5點起床做早餐的健康生活;創作歌手鄭宜農以前都清晨3、4點才睡覺,現在也調整到午夜12點就乖乖上床睡覺,正在努力做到早睡早起。
改變作息 不再讓爸媽擔心
比較特別的是鄭宜農笑稱自己改變作息是因為貪生怕死,而她的貪生怕死則來自於對爸媽的愛。
「近期意識到原來死亡是這麼一回事,原來變老是這麼一回事的時候,深刻體驗到很多該珍惜的東西,然後發現要健康才有辦法做你想做的事,然後才能去珍惜身邊的人。」今年38歲的鄭宜農發現爸媽變老了,身體陸陸續續出現一些狀況,突然有了很多的聯想,會害怕失去親人,也會想起小時候玩音樂常喝酒夜歸,讓爸媽擔心,尤其是爸爸最擔心她不懂得照顧自己,意識到要認真照顧自己,別再讓爸媽擔心。
多元創作 情緒最大的出口
鄭宜農父母都是藝術家,導演爸爸鄭文堂觀察敏銳,美編媽媽性格內斂沉靜,鄭宜農從小在爸媽的影響下,很習慣把對於生活的觀察和體悟化做文字、音符,無論是寫劇本還是寫歌,創作是她最大的情緒出口。
有人形容她是聲音文學家,她的內心有一個很大的宇宙,透過歌聲去探討宇宙生命的奧秘,歌頌簡單的生活日常,有一種若即若離的美感。最近推出的台語專輯《圓缺》,她用輕柔的嗓音配上電子樂,抒發對生離死別的害怕,還有對人世間種種不平的疑惑,愈聽愈讓人好奇她的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
鄭宜農承認她很愛探索、發問,可能跟從小的環境有關,她是獨生女沒有兄弟姊妹,住在北投的半山上,又沒有同年紀的玩伴,家裡也沒有網路、第4台,只能看爸爸的藏書,自己探索。以前在書中世界探索,現在則在音樂世界裡探索。
探索提問 圓缺歌聲領悟使命
她說我們每天都在祈求神,問各種問題,《寬寬仔來到祢的面前》這首歌就是在問為什麼現在這個世界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我們大家會互相傷害?為什麼會有戰爭,會有各種很荒謬的事情發生,這樣怎麼辦?但其實問這些都沒有答案。她這張專輯10首歌談的問題都沒有答案,可是她還是忍不住的提問,因為這些都是她現在心底的疑惑。
鄭宜農也特別寫了一首《留佇咱的血內底》致敬白色恐怖的受難家屬,她覺得現在剛好是年輕聽眾願意聽她說話的階段,可以讓年輕聽眾透過她的音樂去接觸、了解白色恐怖那一段歷史,至少那一段歷史不會被遺忘。
「可能再過5年,舞台就換人站了!所以要趁我說的話還有用,影響力還不錯的時候多說一點話。」鄭宜農有領悟到她的使命,想用《圓缺》裡的歌和歌迷相伴一段,對年輕聽眾有一些正面的影響。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鄭宜農嘗試在人類永恆的追尋與失落中,尋找一種面對生命中缺憾的態度,聽她唱起「有一工 雪落佇咱的頭鬃 時間一直咧行 咱嘛一直咧行…」但願有一天你我白髮蒼蒼,回首人生路,縱有缺憾,也覺得人生很圓滿。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712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