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研究團隊昨發布調查指出,去年台灣出現史上最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小琉球最嚴重,其次為東北角及墾丁,且東北角珊瑚更是有紀錄以來首度發現白化。研究團隊分析,去年夏天沒有颱風帶來降溫效應,珊瑚受高度熱壓力衝擊,「像煮水餃一直滾」,預估全台有三至四成珊瑚可能因此死亡。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去年七至九月帶領「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團隊,到全台六十二個樣點做一一一次水肺潛水、調查兩萬八二五○株珊瑚,發現五成二珊瑚受到不同程度的熱壓力,其中三成一屬於白化等級當中最嚴重的四至六級,即便未來水溫降低也會死亡。小琉球最嚴重,將損失五成五珊瑚,其次為東北角及墾丁將損失三成,澎湖及綠島約損失兩成。
陳昭倫說,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過去歷史紀錄珊瑚大白化約廿至卅年發生一次,後來縮短為十年,未來「有機會年年發生」,雖無法預設今年會不會繼續白化,但珊瑚已生病,「熱水再來更容易生病」,若連續發生就沒有足夠時間休養,珊瑚大白化將減少物種多樣性,漁業也會受相當大衝擊。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說,台灣一九九八年首度發生珊瑚大白化,去年是第二次,因夏天愈來愈熱,去年甚至沒颱風幫助降溫,連北台灣都被高溫熱水包住,導致東北角珊瑚首度白化,是相當大警訊。
郭兆揚說,珊瑚夏天受熱壓力影響,但颱風一來就會降溫,「像煮水餃一樣大火煮,突然澆一鍋冷水降溫,到中秋節等於關火」。
陳昭倫說,全球正進行拯救珊瑚行動,國外研究當全球平均溫度增高一點五度以上,幾乎所有珊瑚都會消失,但增溫若能控制在一點五度以內可緩和一至三成,因此全球必須加速減碳,包括各國正在倡議的二○五○年淨零碳排,台灣也應採取氣候緊急行動、正視減碳工作,才能留住珊瑚礁。
此外,陳昭倫說,去年因疫情出現報復性旅遊,潛水人數變多,應深思珊瑚能否負荷。
https://tw.news.yahoo.com/%E6%9C%80%E5%A4%A7%E8%A6%8F%E6%A8%A1%E7%99%BD%E5%8C%96-%E5%85%A8%E5%8F%B0%E7%8F%8A%E7%91%9A%E6%81%90%E6%AD%BB4%E6%88%90-222731671.html